本报讯 4月15日,在塔里木油田重点风险探井阔探1井四开尾管固井作业现场,井下作业新疆分公司成功采用一线员工研发的技术改造小“妙方”,顺利解决长期制约固井作业的难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
塔里木油田的高密度油基泥浆在固井作业时,为确保固井质量,需要使用冲洗型加重隔离液。但这种隔离液的冲洗剂加量高达30%,致使浆体内气泡大量聚集,现场混配与密度控制难度极大。按照传统混配流程,一台水泥车需要自配自抽隔离液至批混罐,待密度达标后再泵注入井。然而,加重型冲洗液固相含量高、气泡多,水泥车的高压柱塞泵在短暂停等后,频繁出现上水困难,无法正常参与后续泵注作业,不仅导致施工中断,还降低了设备利用率。
面对这一难题,井下作业新疆分公司固井6队水泥车小队长杨军主动承担起技术攻关任务。他深入钻研水泥车泵注结构原理,反复梳理现场混配流程,对高密度冲洗型隔离液性能展开细致分析。经过大量思考与试验,杨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隔离液中的固相物质与气泡是导致水泥车柱塞泵不上水的根源。
针对这一核心问题,杨军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改“妙方”,就是通过优化混配工艺流程和水泥车泵注结构,使批混过程巧妙避开柱塞泵与隔离液的接触。这一创新举措成功攻克固井作业难题。固井6队水泥车操作手周鑫反馈:“以往批混完隔离液,水泥车停等后再启泵,就会出现上水困难,甚至管线急剧跳动的情况,令人十分担忧。但自从采用杨师傅的‘小妙方’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现在配制冲洗型隔离液,水泥车直接通过灌注泵就能将隔离液供给批混罐,后续作业柱塞泵再也没有出现故障,现场设备配置数量减少,施工更加顺畅高效。”(苏子峰 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