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庆沙 特约记者 周熙萍 通讯员 彭梅
4月8日,贵州省赤水市第一家贵州老字号曾氏晒醋的制作车间内,工人正在进行制醋工序的重要环节——米粥糊化,就是把粮食加水熬成稠淡软硬适中的米粥,对火势的大小、火温的保持要求极高,需要燃料的持续稳定供应,方能保证后期酿造的醋品质更好、醋“气”更足。天然气是这道工序的关键。
曾氏晒醋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125年五代传承无间断。赤水市曾氏晒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腾介绍:“我们曾氏晒醋是传统手工酿造,在天然晒露场经三年以上日晒夜露发酵,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五年前,“百年非遗”与来自亿万年前的“蓝金”天然气产生了“命运纠缠”。贵州作为“江南煤海”,煤炭资源丰富,很多当地生产企业都使用煤炭作为燃料。随着“双碳”目标提出,国家能源转型发展步伐加快,贵州省大力实施“煤改气”工程,曾氏晒醋于2020年改用管道天然气作为燃料,由西南油气田公司川港赤水公司提供气源保障,并做好用气设施设备安全管理。
相比煤炭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天然气的燃烧效率更高。据测算,在发热量相同的情况下,天然气的碳排放量比标准煤低近40%,同时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减少,能降低PM2.5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最早烧柴,后来烧煤,现在用天然气。”王腾介绍,“使用天然气后,污染明显少了。”酿醋的过程,离不开发酵小环境和自然大环境。在长达数年的酿晒过程中,原材料直接与自然生物接触并发生反应,共同构成发酵小环境,空气污染会导致发酵菌群失衡甚至死亡。从大环境看,制作醋的原材料是粮食和水,更容易受生态环境影响。曾氏晒醋全面推行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于2023年被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评定为贵州绿色工厂。
赤水河两岸地势开阔,植物丰茂,日照充足,是晒醋酿酒的天然宝地。西南油气田公司有关人员介绍,如今,公司为当地曾氏晒醋、黔老翁晒醋、贵福酒业等10余家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贵州省名牌产品、国家非遗品牌供应天然气。清洁能源天然气为当地环境带来变化的同时,也为赤水河两岸酿造产业带来绿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