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任柯霓 通讯员 杨旸 摄影报道
4月20日7时,宁201井中心站采气工邓子铭已经坐在该站中控室内,查看采气工艺智能管理平台中每口页岩气井生产动态曲线,以确认自己管理的几个气井平台在过去一晚的生产情况。通过四条曲线的数值区间,就可判断气井是在正常生产还是因故障“休克”。如发现异常,邓子铭除及时上报外,还将思考是否有解决方案。
目前,长宁公司共有600余口生产气井,其中500余口井属于老井。与常规气井不同,页岩气井产量递减率快,须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进入压力递减和低压低产阶段的老井,更需要精心呵护。同时,页岩气井较常规气井有更为复杂的生产工艺与流程、更多的设备装置,这意味着页岩气井出现故障的概率更大。据长宁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从事气井动态管理的王虹权介绍,“每天大概有10到20多口气井,会因各种原因停产。”
近年来,长宁公司成为中国石油老油气田九大“压舱石”工程的页岩气代表,身肩重任。2025年,西南油气田公司剑指“高质量上产500亿”,长宁公司产量目标则为46亿。因此,每一方气都特别重要。如何尽量保持气井正常平稳生产?如何让暂时“休克”的气井尽快复产?如何在减少沟通成本的同时,让更多人展现智慧与发挥作用?
今年1月起长宁公司开始推行“一井一策”制度就是答案。《长宁公司2025年“一井一策”实施方案(试行》)显示,该项制度的目标是“群策群力优化采气工艺运行制度,保证老井产量充分发挥、新井投产后精细生产,发挥中心站掌握现场一线生产情况优势、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
事实上,“一井一策”制度是对这块土地上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精神的一次继承与传扬。这里曾是蜀南气矿原江安作业区的属地范围,“水中捞气”“一田一策、一井一法、一题一诊”就是其绝学,一口又一口躺井“死而复生”,犹如叩开老气田的科学开发之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岁月流转,为经营好同样易困于水淹的页岩气井,长宁公司上下合力,沿着前人的路径,再次出发。
为形成完整气井生产资料,长宁公司开发管理部与生产指挥中心共同完善了“一井一策”单井工艺卡片,一张张单井工艺卡片犹如气井“病例”,记录了各井主体工艺信息、生产特征、生产异常时采取的措施及工艺制度调整情况。
随着“一井一策”制度的运行,一条奖惩结合的考核路径也正在摸索中,这敦促着中心站的工作重心发生改变。据宁201井中心站党支部书记吕泽龙介绍,以往中心站工作主要集中在作业票证、安全、场站等基础工作上。而现在,中心站全员会对气井生产情况、复产手段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加大对气井生产的监控力度。
因此,普通一线采气工的作用,正在被重新定义。当气井出现异常时,鼓励一线员工根据气井实际情况和丰富的现场经验,建言献策提出解决方案,如果被采纳,员工将会被精准激励。“以前我们一般不会考虑气井的生产效果如何,但现在即使我们只是普通采气工,也会想办法让气井的产量更高。”邓子铭说道。不仅是邓子铭,长宁公司宁201井区和宁209井区的一线员工,正适应这项工作制度,并逐渐在其中找到个人价值。
“当看到自己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处理方案被认可后,会特别有成就感。”宁201井站站长张峻,成为3月提出最多处理措施的个人,他认可这项制度给自己带来正向牵引。归根到底,任何制度的落实,人都是最重要因素。
方寸之力,自有其分量。双向奔赴,员工个人与企业前途同频共振。“一井一策”的效果也已初步显现,长宁公司一季度产气量,不管是较计划方案、摸高方案还是奋斗方案,均实现超产。这与中心站及一线员工的努力密不可分,据统计,3月记录的异常发现和措施处理中,宁201中心站79井次,宁209中心站33井次,维护产量200余万方。
川南页岩气的稳产之战中,一线员工能力发挥的边界在哪里?页岩气井持续精耕细作的极限在哪里?或许,长宁公司后续的探索会给出更多答案,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