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南羽 龙岚绮
4月7日清晨,川中油气矿射洪采油气作业区金浅509集气站的黄色管线在晨雾中泛着微光。站长舒麟涵完成第二轮巡检时,对讲机里传来平稳运行的报告声,他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这一天,集气站已安全运行整整52天。
回想起投产当天的情景,4℃的寒风中,舒麟涵带领团队在装置间穿梭的身影,构成了冬日里最亮眼的画面。作为有16年经验的“老兵”,他深知投产如同迎接“新生命”:流程验证必须精准到每个阀门的转角,操作卡需经过上百次模拟演练,“三查四定”更要像扫描仪般逐寸筛查。那些日子里,他的工装上总是沾着不同颜色的记号笔迹——红色标注隐患点,绿色确认安全区,蓝色标记待优化项。
当笔者见到这位气站“接生人”时,他正半跪在增压机旁,指尖轻触管壁感知温度波动,安全帽檐在压力表盘上投下一道阴影,却遮不住他眼中专注的光芒。起身时,工鞋在泥土上碾出深深的印痕,对讲机里不断传来他的指令:“压缩机末排温度过高”“金浅23平台出站压力持续上升”“注意控制流量”。12名党员组成的团队在他的调度下,将一个个危机化解于萌芽。
“这座集气站连接着6个平台14口井,每天可处理超百万方的天然气。”舒麟涵抚摸着崭新的分离罐,黝黑的面庞泛起自豪。在他的笔记本上,贴着两张对比图:投产前密密麻麻的红色待办事项,如今已全部转为“绿色通行码”。抽屉里的笔记本记录着集气站投产前46个不眠之夜——从第一口气井接入时的压力波动,到脱水装置调试时的36小时连轴转,每一次险情的突破都被他工整地记录成技术笔记。
暮色渐浓,舒麟涵再次背起工具包开始巡检。他的身影与装置融为一体,手电光划破夜色,宛如守护气田的星辰。这位将操作规程刻进骨子里的站长知道,今夜又将是一个与压力曲线较劲的不眠夜——但听着设备与管输系统平稳的嗡鸣声,他觉得,这便是最动人的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