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创作”这一技能,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酝酿、沉淀而生的宝贵成果,是人类引以为傲的个性与智慧不断交融碰撞的熠熠结晶。曾有哲人发出这样的喟叹:在遥远的未来,哪怕人类在这颗星球上湮灭,我们所遗留下来的那些“造物”——大至高耸或绵长的建筑,小至美不胜收的雕塑和陶瓷,以及那些日渐斑驳的诗篇与画作……将比人类存在得更为漫长悠远……
这样的“喟叹”,足以说明“创作”为什么具有激动人心的永恒魅力。
但AI的逼近,让人们对“创作”的独特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有悲观者如是说:“比抄袭还恶劣,这一刻,创作被污染而不再纯粹”;有积极者持反对意见:AI无非工具,如果更有效率,为何还要执着于人拉肩扛的过程?“如果人类只认同绝对的手作,那我们应该还停留在石器时代。”
透过这一交锋,回归思想的擂台,我们该与AI进行怎样的博弈?
Ⅰ拥塞:整齐划一的“垃圾场”——创意批量复制的后果
有网友说,现在的自媒体,已经变成了DeepSeek的垃圾场,还是世界上最为“整齐划一”的垃圾场。原因无它,DeepSeek一键生成所带来的诱惑,犹如文字伊甸园中初降的红苹果,让追求短平快、热衷10万加的自媒体创作者犹如初逢甘霖。当别人已篇篇爆款取得收益、还把取得收益的过程变为经验大赚点击率二次创收时,你还在田园牧歌式慢慢磨稿,多少有点不合时宜。
所以,在自媒体的争先恐后中,你也DeepSeek,我也DeepSeek,当人人都爱DeepSeek,也就人人都不DeepSeek——
原因很简单,犹如“田忌赛马”,创作之“美”或者说创作之“残酷”,如花木生发,亦如乱石嶙峋,本身就具备一定多姿多彩的参差性。倘若齐齐依赖DeepSeek,所有文稿戴上同样“完美”的“面具”,在统一的起跑线上迈着齐刷刷的步伐列队而来,其实也属大众传播过程中撼人心魄的奇观之一。
思想上的单一和情感上的“乏味”,或成为此类AI创作的最大败笔。
Ⅱ隐喻:首尾衔接之蛇——大数据应用的闭环困境
更糟糕的是,一味盲目使用AI创作,将摧毁创作本身所蕴含的宝贵创新。
AI创作的本质,是广泛收集大数据后按照强大的逻辑串起文义、生成新的文章。为了保证流畅度,它甚至不惜借用虚假事例补上逻辑中缺少的“拼图”,这就是广受诟病的DeepSeep“胡说八道”的由来,亦即“AI幻觉之困”。这种不严谨的做法,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助推谣言的产生与传播。
有学者尝试用AI构建一篇学术论文,却发现生成的论文看似有模有样,其中论点与数据却经不起推敲,多来源于一些耸人听闻的自媒体杜撰,更使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自媒体内容往往也由AI生成。一个带着窒息感的闭环就此产生:自媒体借AI创作 → 内容被投喂进搜索引擎 → 新的用户再借AI抓取大数据创作→ 该内容被投入网络成为下一轮AI生成的养分……周而复始,“创作”渐渐被“引用”所取代,没有作品再成为思想的源头,最终形成全链路“AI写AI”的恶性循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正从笑梗成为AI时代不可回避的沉重现实。
而最大的隐忧还在于,多次引用后,信息失真的“误差折射率”越来越高,正导致谬误在我们眼皮之下逐步替换真理。
Ⅲ突破:不惧浮云——人类对工具的终极驾驭
拉长社会发展的维度来看,创作中的AI仿佛不仅是“顺手”的工具,亦是“烫手”的“山芋”。
DeepSeek每天跳动的搜索量达近亿次,从公众的使用习惯来看,既已“食髓”,必然“知味”,但是,人脑与智能脑的正面博弈已然展开:一味否定的“堵”早在大禹治水的时代已证明不可行,而“疏解”之道又在何方?
早在数万年前,当蒙昧时代的人类手持粗糙的石矛遇上了齿锋熠熠的剑齿虎,大声呼啸着围拢、攻击、力求最终高高跃起征服这看上去势不可当的猛兽——不断挑战未知、荡平恐惧的气概,正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披荆斩棘、获得一切进步的根源。当我们面对AI时,重要的是绝不能丧失自己的主观创造性,而要以海纳百川之姿,借用一切AI工具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独一无二的创意,最终形成富有冲击力的透彻表达,凝练为不可取代的思想成果。
面对AI奉上的看似华美的“预制”大餐,一定要保持必要的警醒和怀疑,要积极甄别其信息来源,谨防被其中以讹传讹的观点牵着鼻子走。通过充满张力的内在博弈,让“我”的思想凌驾于AI之上,以“我”之智慧矫正AI的误判,促使大数据传播正向循环,亦是AI传播时代进一步“清朗网络”的要义。
其实,回归AI本身,正如每年春天在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举行的放水仪式,随着主祭官一声喝令,巨斧劈开阻水的杩槎,滚滚岷江春水倾泻而下——AI的作用正如这柄巨斧,其撞击只为激发人类独有的更为宝贵的创作源泉,我想这既是AI研发者们的初衷,也是AI最为积极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