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30年20万张0.03毫米的薄片

贺兵在工作台上对岩石样品载片

打磨好的薄片在高倍显微镜下的画面

这是一只粗砺的劳动者的手——手指骨节粗大,手掌宽厚干燥,有老茧和裂纹的痕迹。因为长年用力,拇指关节略显变形。 这是川西北气矿岩性分析实验工李强的手,凑近了仔细看就会发现,部分指头上竟然没有指纹。

岩石实验工王小莉(左)、陈赤(中)、贺兵(右)交流检查薄片质量

岩石实验工将选好的碎屑岩岩屑样品放入铁环内,准备对样品进行煮胶处理

岩石实验工操作磨片机初磨岩石样本

□廖光明 刘梅 文/图

消失的指纹

“准确说,(指纹)是被磨掉了。”李强的右手上,除了无名指和小指上还依稀可见淡淡的纹路,食指和中指的指纹几乎被全部磨平。

“磨片工都没有指纹。”李强说。他的同事陈赤、贺兵摊开双手,指纹情况也大同小异。

怎么会这样呢?

岩性分析工作台上,摆着天然木制样品盒,盒内的岩石样本每块只有绿豆大小。

贺兵说,这是岩屑和岩心,标准样是24毫米。一个样品需要磨出最大的平面,粘样到1毫米厚的载玻片上,然后细磨再精磨。

“我从参加工作就开始干磨片工。”陈赤介绍磨片的诀窍:成败全在手指的一按一抬之间:轻了,磨不到位,矿物不能显示出真实的样子,影响下一步分析的准确度;重了,薄片磨穿,成为“废片”,又得重磨;力道不均,薄片就会薄厚不均,同样会影响下一步分析的准确度。“磨片的时候,手上得使巧劲儿。”

陈赤用右手轻轻调节磨片机开关,伴随“吱、吱、吱……”刺耳的声音,站在砂轮磨盘前的他,反复调整手指的按压力度。

站在飞速旋转的砂轮磨盘前,陈赤像换了一个人:表情专注、一言不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机器轰鸣,砂轮旋转。远古地层下的生命,在砂轮与岩片的吟唱中再现世间。

操作砂轮磨盘时,需要操作人员将食指和中指长期按在玻璃磨片上。粘了石片的玻璃在飞速旋转的磨盘上就像刀片,稍不留神,手指就会被磨破流血。长此以往,指纹就消失了。

陈赤说,一般只要没有很深的疤痕,在停止磨擦后,指纹还是能慢慢长出来。“但干了一辈子磨片,总舍不得丢下。”陈赤说。

切片、磨片、载片时需要长时间站立、低头用力。他们经常一站、一磨就是两三个小时。除精磨石片外,他们还要操作显微镜,检查石片制作是否达标。

他们总结干这行要有“四得”:载片必须像老僧入定一样坐得,磨片要站得、弯得,磨出的薄片在油气勘探中起到了作用,打心里高兴——值得!

12道工序

陈赤、贺兵、李强现在的工种是岩性分析实验工,由以前的磨片工、油层物性实验工两个工种合并而成,磨片只是他们主要工作的其中一项。

“这个工种枯燥、乏味,需要一定实践经验。”陈赤和贺兵掰着指头算:“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包括‘五矿五院’,能够坚持干到今天的,已经不多了。”

在磨片室,要将手中的一块岩石样本磨成可供使用的薄片,需要经过切片、煮胶磨制精致平面、载片、粗磨、细磨、精磨、染色盖片、刮胶洗片、检查薄片质量等12道工序。

“12道工序中,任何一道都大意不得,其中最难的是磨片,必须将石片打磨到0.03毫米的标准厚度。”陈赤说。

0.03毫米,比一根头发丝更细,一张A4纸厚度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要磨到0.03毫米?

在这行干了33年的贺兵说,要想获取岩石中的矿物组合、粒度、结构、构造等信息,必须将岩石标本磨到极薄,再通过偏光显微镜进行研究。

完成这12道工序,不仅需要精湛的工作技能,更需要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

这天,他们要将白浅112井岩石样本制作成36块岩石薄片。这些岩石来自地下数千米,是从地层深处取出来的岩屑,已在四川盆地“沉睡”了上亿年。

20万张薄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磨啊磨,这一磨,就磨了30多年。李强和团队共磨出超过20万片符合标准的岩石薄片,助力科研人员准确认识油气储层,获得油气发现。

也正是30多年的经验和耐心细致,陈赤和他的团队创造出了品牌影响力,磨出了行业权威,受邀到油田兄弟单位和其他钻井现场处理技术难题。

2020年,双鱼001-X3井刷新当时中国陆上水平井井深最深纪录;2021年,双鱼001-X8井日产量达到102.47万方,标志着川西北气矿建矿以来首口单井日产量突破百万方的天然气气井诞生……每一项突破的背后,都有岩性分析实验工的默默付出。

在四川盆地地质基础研究中,岩性分析实验工提供的地质样本为科研团队开展突破认识评价、寻找优质烃源与孔隙型砂岩储层有利配置的甜点区块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阳光透过百叶窗洒满工作台,为磨片工的白大褂镶上了一道金色的轮廓。

--> 2025-03-13 廖光明 刘梅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21227.html 1 30年20万张0.03毫米的薄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