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话说年味

□杨晓亮

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总能听到有人抱怨“年味淡了”。

年味到底是什么味?它生发于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迁徙、团聚、祭祖等一系列仪式感很强的活动,年味就是这些活动所营造出的一种氛围。

为什么会感觉“淡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社会结构变迁、物质日益丰富、生活节奏加快、文化更加多元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曾经一些过年的习俗已经发生了改变,甚至消失。人们在对旧日时光的怀念中,便会产生“年味淡了”的心理落差。

一代人有一代人关于过年的记忆,且大多以孩童时代为参照。我们这代人对年味的认知,应定格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那时的年味都是“盼”出来的。从“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童谣便可窥见一斑。孩子们盼着过年的压岁钱、烟花鞭炮和糖果点心,大人们则盼着过年发了奖金给家里置办几件新家当。在那些日子里,吃顿饺子都是大事;一件衣服常常几番缝补,满是岁月的痕迹;文化生活更是乏善可陈。美味佳肴和新衣服这些平日里的憧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能够实现;除夕夜的央视春晚则成为全国人民的关注焦点……人们总是掰着指头、算着日子地盼望过年。

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随时添置衣物,就连曾经的鸡鸭鱼肉,也不过是现在餐桌上的家常食材。过年,已不再是大家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唯一时刻,人们对于过年的期盼和兴奋自然大不如前。

那时的年味也是“忙”出来的。刚一进腊月,家家户户便忙着熏制腊肉香肠。在没有绞肉机的年代,肉都是家里的主妇一刀刀切好,再一块块抹上调料、灌进肠衣。当院坝里、屋檐下都挂满了腊味,孩子们就知道快过年了。接下来便是发动全家打扫庭院、装点门巷、置办年货。

人们忙碌着、喜悦着,享受着年越来越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忙碌的年味,将在除夕这一天达到顶峰:贴春联、做年夜饭,直到全家人整整齐齐地坐上了桌,忙碌才算暂告一段落。

现在,人们只需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种种年货,就连包好的饺子、做好的年夜饭都可以“小时达”“半日达”地送货上门;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很少听到熟悉的鞭炮声;舞龙舞狮等活动,也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举办得越来越少……飞速发展的社会,正在简化着春节的系列传统习俗。

那时的年味,更是走亲访友“拜”出来的。正月初一清早,孩子们就要挨个给家里的长辈磕头拜年,再说上一些吉祥话,长辈则笑吟吟地递上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孩子们接过钱就喜不自胜地跑远了,生怕母亲以“留着开学交学费”的名义没收。给自家长辈拜完年,孩子们便随大人一起给亲戚朋友拜年。每到一家,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呼,有时还会留下吃饭,孩子们则聚在一起嬉戏打闹。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线上拜年、群发祝福、微信红包成了主流;就连收看春晚,也由曾经的亲朋好友围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观看,变成了现在各自捧着手机,看着直播,刷着弹幕。

其实,所谓“年味淡了”,只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后的“幸福的烦恼”;更是过年形式多元化后的丰富滋味。当我们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酒店饭庄里的年夜饭,拉满过年的氛围感;当我们和家人组团出游,既感受阖家团圆的幸福,又享受旅行的乐趣;当我们一边“穿梭”在家族微信群里抢红包,一边研究去电影院看哪部大片……“年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似乎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时代永远是向前的,我们不妨把视角放大到整个中华文明史,就会发现过年的习俗也并非年复一年地简单重复,但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团圆、喜庆和欢乐始终是年味所承载的情感价值,亲情的回归和“此心安处”的慰藉一直是过年的精神内核。只要我们守望亲情的陪伴、心向美好的生活、保持奋斗的韧劲,“年味”就会生生不息。

--> 2025-02-08 杨晓亮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20889.html 1 话说年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