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张俊良:二十年逐梦高含硫

□特约记者 丁会 通讯员 文钊

12月9日,川东北作业分公司迎来重大突破,企业技术专家、钻井工程一级工程师张俊良率团队成功完钻罗家21井,实现四开造斜段、五开水平段一趟钻,树起行业新标杆。

张俊良征战高含硫气田已有20年,逐梦高含硫之路,跌宕且激昂。

“不能光羡慕,得学过来、超过去”

2003年7月,张俊良大学毕业后来到川东北气矿。初入职场,他满以为能凭理论知识大显身手,却被高含硫气田开发的复杂现实泼了冷水。地质复杂、工艺严苛等难题接踵而至。

编写气田开发方案时,他跟着师傅逐字逐句抠细节,频繁跑现场核数据,历经十几版修改终入门。此后,张俊良扎根资料室钻研文献,模拟开采流程,人虽消瘦却收获了实操经验与同事认可。

2006年3月25日,罗家2井突发套管破损事故。张俊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抢险。他穿梭在设备间,协助搬运抢险物资、检查封堵装置。历经这场抢险,井控安全的重要性被深深刻进张俊良的骨子里。

2012年11月2日,张俊良登上开往川东北天然气项目的列车,这是中国陆上最大天然气对外合作项目,承载着他二次追逐高含硫的希望。

面对外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张俊良感慨,“我们不能光羡慕,得学过来、超过去。”他跟班学习、大胆请教,从打捞作业到故障处置,全程参与,汲取经验,破解难题。工作之余,他主动钻研水合物可视化系统,努力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夜里,他挑灯复盘,将所学所思整理成册,笔记写满一本又一本。

2019年10月10日,集团公司接管项目作业权,张俊良临危受命,出任采气中心站临时负责人。此后,对讲机不离身,巡检、大修、高风险作业现场总有他的身影,用手测温、耳听气流,不放过任何潜在隐患。闲暇时便组织线上培训,提升团队实力,保安全、促生产,在高含硫气田开发路笃定前行。

拔头筹创造“川东北速度”

2022年11月8日,罗家24井喜讯频传,日产气量与无阻流量双创新高,团队欢呼沸腾。佳绩背后,是数月艰辛攻坚铸就的辉煌。

那些日子,团队人人兜里揣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方案细节,日夜坚守现场,反复论证优化。

在测试关键节点,凌晨3点的井场灯火通明。张俊良紧盯井下安全阀试压,一丝不苟,外籍员工各司其职,紧密协作,直到产量达标那一刻,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张俊良说最终仅耗时3个月,团队便高效完成防喷器国际租赁全流程,填补白油基泥浆兼容性测试空白领域,勇闯钻采同步技术禁区,凭多项领先指标在西南油气田公司拔得头筹,创造“川东北速度”。

“这么多同事日夜拼搏,值了!” 张俊良眼眶泛红。在他们攻克系列难题,使罗家24井无阻流量刷新纪录后,外国公司人员主动拉着大伙,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连说“厉害”,还组团前来交流学习,围着设备、资料反复研讨,这份认可对张俊良及团队是莫大的鼓舞。

“把高含硫开发技术再往前推一把”

2022年,罗家24井开钻后,张俊良扎根井场165天,井场于他而言就是分秒必争的战场。这段驻井经历,让他技术实操更娴熟,应对突发难题更从容,设备若出故障,他听个声响、摸下温度,心里就有数。

工作之余,他潜心学术,撰写20余篇高质量论文,在权威杂志刊发,自研设备获国家专利。为攻克英语难关,休假时他加强英语学习,直至与外方交流无阻碍。

由于川东北区块地质复杂,常规钻头易磨损报废。为解析钻头参数、提出提速方案,张俊良收集全球同类地区钻头资料,反复对比分析,结合区块特性,与团队琢磨出定制化方案。新钻头下井,机器高速运转,岩屑“簌簌”往外冒,效果立竿见影。

为发表SCI论文、拿下多项专利,张俊良努力平衡繁忙的工作与科研。夜里,井场安静,只剩虫鸣,他就着昏黄灯光,翻开笔记本梳理实践难题、解决方案,逐字敲成论文。遇到技术创新点,他立马画图、写说明,趁热打铁申请专利,让经验成果惠及更多同行。

“荣誉是鞭策,技术路无尽头。我就盼着带出更多精兵强将,把高含硫气田开发技术再往前推一把!”二十年来,张俊良斩获集团、西南油气田公司多项荣誉,却初心如磐。未来,他誓将培养更多技术骨干,继续勇闯技术无人区,在高含硫气田续写传奇。

--> 2024-12-21 丁会 文钊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20422.html 1 张俊良:二十年逐梦高含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