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韩超 通讯员 张雨婷
近日, 输气管理处成都管道抢险维修大队完成华油广西分公司平果站、新山储配站等5个站的设备维保,为广西百色市的冬季平稳供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为拥有国家压力管道安装最高资质的专业化队伍,成都管道抢险维修大队除了提供关键工艺设备的维保业务,还从事管道及站场抢险维修、管道及站场安装施工、特种作业技术支持等业务。 截至目前,该大队全年解决各类紧急设备故障20次,完成输气管理处10个作业区118座站场、225座阀室共计3100余台关键设备的维保与抽检工作,完成了矿区、终端管输业务2000余台设备的维护保养,全力保障了天然气的安全平稳供应。
科技赋能,加快应急反应
在该队自主研发的应急抢险数字化平台手机客户端上,施工任务、设备状态、人员动态一目了然。通过系统派单、方案审批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大队大幅提升应急处置效率。“接到任务工单后,承接部门可以快速调配资源并上报方案,大大提升了效率。”抢险大队生产调度组的罗正阳介绍道。
立足“抢大险,救大灾”核心使命,让行动更快,效率更高,这是抢险大队应对“万一”的必由之路。针对川渝地区天然气管道跨度大,管道周围情况复杂的特点,唯有早预判、早部署,才能牢牢把握抢险工作中的主动权。
张振,一位在抢险大队工作多年的资深员工,提前谋划的意识早已植根脑海并体现在他的工作中。“作业区的每一个管道高后果区都是关注的重点,我们会对其进行分析并制订方案,当险情出现,我们就可以及时部署和快速行动。”
抢险大队同时还积极参与省、市级关于交通、消防、油气行业安全生产等的综合应急演练。“只有通过真实场景的推演,才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确保应急效果。”抢险大队队长谢毅深知这个道理。
不断提高能力、不断优化流程,抢险大队在面对日益复杂的抢险需求时表现得更加从容。2021至2024年间,在历次应急抢险过程中,该队都凭借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赢得了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技术练兵,提升核心能力
立足抢险施工、技术支撑、设备维修三大业务,抢险大队将日常训练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坚持以干代练,通过实战提升队伍整体技术水平。
在管道施工作业现场,在配气站场改造项目中,在用户的应急抢险中,都能看到抢险中心的身影。
过去的一年,抢险大队共完成抢险施工、维修、阀修、消磁等生产任务共计197项,维修处置故障设备100余台。
为使员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焊规焊评、管道实效等相关知识,抢险大队建立焊接工艺评定和实效陈列室,建立了工艺设备维修展示区,通过对设备进行解剖,直观了解设备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同时展示机械磨损件、密封元件等案例,大大提高培训效果。
部分矿区和终端燃气公司将设备保养维护工作交给抢险大队,就是觉得他们做得好。在被问及大家为什么会选择抢险大队时,谢毅的回答充满底气:“因为我们经验更丰富,处置能力更强。”
当前,抢险大队的业务从单一管道抢维修扩展到管道站场建设、运行保驾、设备维修、特种作业、现场物资质量抽检等内容。在油气田快速发展的阶段,抢险大队还在建立净化天然气管道应急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尝试,不断提升队伍业务技能水平,为油气田公司应急抢险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锻造专业铁军
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王帅已经从一名普通的焊工成长为集团公司的技术专家。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王帅感慨地说,除了个人的刻苦努力之外,单位提供的舞台和在每次挑战面前给予他的坚强支持,也是他能够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因素。
“我们去参加比赛时,心里有负担,担心没比好,给单位带来不好的影响,领导知道后就来给我们打气,让我们不要担心好好比赛。”回顾往昔,王帅历历在目。
如何为技能人才“搭台铺路”,抢险大队费尽脑筋,编制《成都管道抢险维修中心管焊专业技能提升方案(年度)》《成都管道抢险维修中心技术技能提升方案(阀修和技术干部)》等方案,建立了一套可复制的人才培养体系;采取“众师带一徒”“一徒拜多师”方式加强“传帮带”作用,让新老员工结对子,传经验、传技能、相互促进、共同学习;积极让员工参与重点项目现场学习、专家讲课、业务部门指导和施工现场实践锻炼,员工技能水平和作业效率得到了长足进步。
深耕细作人才枝,唤得花开彩蝶来。从2004年的几个人到如今的65名员工,成都管道抢险维修大队培养出集团公司、分公司技能专家5人,高级技师、技师14人,并先后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技术能手、成都工匠、成华工匠等荣誉,形成国家级科研成果共50余项、2项发明专利、28项实用专利,其他技术、实用小成果等各类成果1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