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仕
这个初冬,蓉城天气适宜,阳光轻洒,微风清冽,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夜飘小雨,倚窗听雨,岑寂,宜静宜想。人生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有阳光灿然,也有风霜雨露。寄身于浮尘,就没有理由放弃前行,吃过一些苦,受过一些伤,那些心心念念的悲悲戚戚,都在岁月的磨砺中化作坚强。不要向困难屈服,因为还有明天,还有梦想。
诗人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个雨后的下午,天空云淡风轻,在成都镋钯街“轩客会·格调书店”幸会友人,他从广东惠州来,爱好旅游,最爱自驾游,退休后天南海北走四方,此行准备前往川西若尔盖大草原、红原大草原。他与成都是有缘分的,来过多次,其高祖刘心源,清末民初著名文字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清末任成都知府,累官至广西按察使兼署布政使。谈及对成都这座城市的情感,他说:“我很喜欢这里的慢生活和茶文化,当然还有那些遍布小吃的街巷。”
我们谈起成都的逸闻旧事,特别是与他高祖有关的。前些年,因老家再续家谱,我将这方面的资料留意收集了一些,内容涉及到成都驷马桥篆刻《驷马桥记》、长江三峡瞿塘峡口“夔门”摩崖石刻、都江堰伏龙观隶书《离堆》刻石、成都武侯祠篆书《出师表》刻石,桂林叠彩山风洞北口篆书《来风》刻石,以及眉山苏公祠和广西龙隐洞等地刘心源书法碑刻墨宝真迹等。
而后,我们又谈到成都的大街小巷。据传,成都从前有36条大街,72条小巷,但现在已数倍于此。其中特别提到“沟头巷”,它的来头有考究,很有趣。
从太升南路往南走,再往西走二十米,穿过恒大广场提督街,通往蜀都大道总府路那条街,就是沟头巷。现存的沟头巷还不到200米,只有街头那块“西沟头巷”的街牌,才确定这里就是沟头巷。但清末这条街却叫“狗头巷”,为什么后来又叫了“沟头巷”?这里有个故事,是与刘心源有关的。
明朝时修筑成都皇城,在城中心高垫地基。每年下大雨,流水四溢,有明渠暗沟宣泄出城,使城内免受洪涝之灾。后来年久失修,到了清朝晚年,涝灾日益频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刘心源在成都知府任上,考官课,以省城如何排水为题,策问考生,命各抒己见。其中一份考卷言,狗头巷下面,是地下排水暗沟开头之处。成都要免涝灾,必从沟头开始疏通整个排水系统。心源公采用其说,由主管其事的提督,每年冬季派遣军工彻底疏通。验工时,军士要从沟头爬行出城,才算竣事。
“仕叔,你对成都了解得真够深刻。” 友人道。我笑回道:“这些都与你高祖有关嘛。”
如今的沟头巷已旧貌换新颜,高楼林立,繁华熙攘。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里不知还蕴藏着多少故事。
暮霭渐沉,已是傍晚时分。“走,到春熙路那边找沟头巷去!”我对友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