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
江津德感是长江边的一个小镇,与江津主城隔江相望。我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七年。
德感地势狭长,一面靠山一面靠江。老成渝铁路穿镇而过,在镇上设有一个火车站,也曾经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但是随着高铁开通,小站也渐渐冷清。长江从上游而来,在这里开始转一个大弯,形成一个几字,向重庆奔去。作为小城的小镇,德感民风淳朴,生活节奏缓慢。时光匆匆,仿佛也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小镇上有两家石油单位,一家是上游的油库,一家就是下游我们管道防腐公司。两家单位分居小镇两端,当年也是红红火火,是小镇人羡慕的对象。我们的单位坐落在进入德感的公路旁,对面就是德感汽车站。铁道就挨着我们的围墙,火车一过,轰鸣声就在面前,有时半夜被汽笛声唤醒,不知是在梦境还是现实。
小小的德感人杰地灵,在这里居住生活过许多著名的人物。邓稼先,抗战时曾经在国立九中学习,当时的国立九中就在德感。白屋诗人吴芳吉,重庆大学的创办者之一,就是德感人。被誉为“西南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育种专家周开达教授上大学前就在德感的农业职中读书。国立九中是抗战期间各省内迁后,为安置安徽籍学子搬迁而来,邓稼先因此在此就读一年。可能因为安徽籍的缘故,陈独秀晚年居住在江津鹤山坪石墙院。他的三子陈松年就在国立九中任教,领取微薄的薪水,时常乘船横渡长江,去对岸父亲处尽孝。国立九中的历史,为德感增加了许多文化气息。
夜晚走进江津二中,穿过院士广场,从玉兰树下走过,再下穿成渝铁路,就到了江津二中的体育场。德感人喜欢到二中的体育场锻炼,跑步、快走、打篮球、踢足球,还有主席台上的广场舞。2014年世界杯期间,大家每晚先在体育场上走走跑跑,夜晚再回去观看比赛。那是一段惬意的日子。
德感的江边也是令人留恋的。宽阔的江面,滚滚的江水,让人心胸开阔。长江从古到今,多少文人为其吟诗作赋。心情好可以去江边,心情不好可以去江边,心情不好不坏也可以去江边。或走或停,或思或呆。早上在江边晨跑,空气清新,安静而自由。春天来了,江堤上柳枝萌芽,在春风中摇曳,柳芽又一天天长大。有时江中形成平流雾,江对岸的高楼、江中的船只,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冬季枯水,露出江心的中心岛。有太阳的日子,德感人拖儿带女去到江边、岛上玩耍,喝茶、垂钓。那时候长江还没有禁渔,密密麻麻的钓竿排得很长很长。
夏季,上游洪水来临。浩浩荡荡上涨几米、十几米,有时候直达江边防洪堤坝顶部,澎拜汹涌气势汹汹。2012年7月,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整个德感一片汪洋,我们的厂区也未能幸免。厂里建筑外墙上曾经的洪水记录线被轻易地淹没。我进出三楼房间的途径居然是坐船翻阳台。厂门外平时行车的街道,早已是船来船往。
“行走”在熟悉的街道,只看见露出水面的门匾,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稀奇。想想那真正的地面还在船下好几米呢。我们的工厂损失惨重,员工们抢救设备、疏散人员、灾后重建,半年后才完全恢复生产。
德感镇上特产糖果,著名的江津米花糖、芝麻杆、怪味胡豆等,八十年代,江津米花糖也算国内的著名品牌了。德感产酒,不仅有一个酒厂,大街上,很多商铺自酿自销高粱酒,走在街上,不经意就飘来一股酒香。江津老白干也是当地著名品牌,在川渝还是有一定知名度。江津属于重庆,口味相近。这里的火锅、鱼、青椒兔都是特色。闲暇之余,同事们喜欢在镇上的火锅店摆上一桌,觥筹交错,烟火气满满。
现在长期在野外工作,很怀念德感小镇那几年的安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