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杨舒然
引子:“明天的光伏发电项目开工仪式上,请‘刘强’同志准备好,作为党员突击队队长接授旗。”第一次听到“刘强”的名字,以为是一个很干练的男性,觉得他在攀西米易地区做新能源光伏项目,挺适合。
直到晚上八九点,一头齐颈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女士出现,“抱歉来晚了,刚结束了一场与政府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没吃晚饭。”她进门说着。当大家都“蔷姐蔷姐”地叫着时,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她”不是“他”,是“刘蔷”不是“刘强”。
米易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终年阳光充足,天然的光热资源适合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随着西南油气田公司新能源业务的推进,刘蔷来到这里,开始她的追光之路。
越野车沿着崎岖的山间黄泥路费力地攀爬着,车内坐着包括刘蔷在内与此次开工仪式有关的4位女性,大家拉家常,让刘蔷聊聊她在米易追光的经历。“做光伏项目,既要绿色低碳,也要效益发展。”刘蔷语速较快,在车里讲着她参与公司在米易从零到有发展光伏项目的经历——
在攀枝花光伏项目开发初期,刘蔷和同事按照攀枝花市氢能发展要求,以氢能为切入点参与方案制定,作为化工专业人员,她并没有氢能业务经验,边干边学,牵头编制了“天然气+氢能”融合发展方案,得到市相关部门认可。但因为氢能应用场景和经济性问题,方案最终未能实施,后期公司以“天然气+光伏”方案成功获取光伏开发指标,米易光伏项目最终得以落地。
项目落地后,刘蔷作为建设项目团队一员参与其中。米易县提出在芭蕉箐旅游风景区开展“光伏+旅游”的提议,设计单位虽擅长光伏设计工作,但对米易县实际情况了解有限,具体方案需要刘蔷结合自己前期的了解与设计人员对接。“刚开始在这边搞光伏,虽然有公司的大力支持,但涉及人力、财力还有各方面的协调都刚起步。”刘蔷回忆道。那段时间,她一直在想怎么用好手中资源,还能兼顾公司在该地的光伏项目的大小做出合适的方案。比如,她建议设计团队用光伏板在山地里拼成“米易”两个字,这样乘车从旅游环线经过时就能看到,既不增加投资,又有着标志性的宣传效果。但由于米易地形地貌以山地居多,加之光伏项目不占用平整的耕地和林地,受地块大小限制,光伏板只够拼成一个“米”字,而且山地的倾斜起伏让仅有的这个“米”字看起来也会很牵强,方案自然被否掉了,后来又有了“阳光”“丙谷”等字样的尝试。刘蔷抚着额头:“那段时间方案反反复复修改,自己也没想到搞光伏还要涉及这么多额外内容,感觉心里装满了事,连路过米易梯田风景也感觉不到旅游人眼中的美了。”
山路颠簸,刘蔷的手机不停地响,刚说上几句话,就被各种工作电话打断。她像一个小太阳一样,瘦弱的身体仿佛拥有着巨大的能量,去应付工作中的各种繁杂情况。
“只能开到这里了,车上不去。”司机停下来对大家说道。看来,到8号光伏阵地剩余的路只有徒步上去。刘蔷继续跟大家说:“这些光伏阵列编号变过几次,在哪块地、哪个村我很熟悉,脑子里要不停地快速转换,像个翻译人员,跟政府部门沟通,跟设计人员沟通,跟同事沟通,都要用他们熟悉的编号或者村镇名称。”
车在翻山越岭,时间也在不知不觉地流淌着。夕阳的余晖洒在天边,涂在山峰之尖,宛如一幅绝美的油画,嵌在米易澄清的蓝天里。“哇,晚霞好美。”大家注意到窗外的天空。“对,等到光伏板安装好,项目建成发电的时候,我就可以感受晚霞的美了。”刘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公司‘天然气+光伏’这条路子找得好,虽然米易这个地方天然气用量少,但我们会建好这个光伏项目,在三州一市及更广区域争取更多的新能源项目。”
“叮铃铃”,刘蔷的手机又响了。她接到政府临时通知,明天一早要听项目汇报。此时已过晚上7点了,车还在行驶中,这天晚饭又得推后了。
8点,大家到达营地后匆匆吃了几口饭,又去准备第二天要用的汇报材料了。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显示,米易又将迎来阳光灿烂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