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21日,我国首套气田水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及达标处理试验装置在蜀南气矿投运。该装置应用的工艺技术是天研院自主研发形成的气田水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包括“预处理—吸附提锂—分步除杂—蒸发提钠钾—酸化提硼—电氧化无氯提溴—达标排放”全流程处理工艺链条,可在气田水复杂杂质及多种共存元素体系下,高效提取低浓度锂钾溴等伴生资源,综合回收率达70%以上,处理后气田水水质达标可排放。
天研院贯彻落实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伴生资源”新能源业务总体部署,从2021年4月起启动气田水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工作,采用“资源普查+靶区跟踪”方法,快速锁定优势资源靶区,首次在公司矿权范围内发现潜在富锂溴钾深层卤水矿藏。2022年3月,自主搭建了适用于气田水的预处理及提锂全流程室内实验装置,形成了气田水全组份分析等多项实验能力,开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工艺研究工作。同年9月,自主形成并打通气田水提锂工艺流程,首次从气田水中成功提取出工业级碳酸锂。在无先例参考的情况下,牵头开展公司首套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中试项目“威远100方/天气田水伴生资源利用及达标处理中试项目”建设方案编制。2023年8月,建设方案获得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批准。
今年3月,天研院联合蜀南气矿设计建成的国内首套气田水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及达标处理试验装置开始试运行。11月,该装置通过性能考核,正式投运,标志天研院自主形成的气田水伴生资源利用技术成功转化落地,实现了油气田采出水伴生有价元素的应提尽提,并实现了油气田水达标处理成本的显著降低。其间累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件、发表论文8篇。
截至目前,该技术已成功支撑西南油气田公司建成国内首套气田水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及达标处理试验装置,实现油气田水中碳酸锂、氯化钾及溴化钠等工业产品的规模化产出。未来,该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国内油气田水和地下卤水资源化利用,实现低浓度伴生资源高效提取、高矿化度采出水低成本处理,以油气田水“变废为宝”实现油气田开发的提质增效。(陈立 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