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齐永茂
“77.5万米了!”11月13日,长庆钻井总公司第四项目部年度钻井进尺超额完成。各钻井队加快生产,共同为钻井进尺突破80万米蓄力。
战斗力从何而来?用该项目部经理高龙的话说:“我们有一支支艰苦奋斗、能征善战的队伍。”而在钻井队员看来,“项目部考虑到员工效益,积极拓展市场、协调井位,授予的‘流动红旗’更是对一线员工争先创优的激励。”
“一片枫叶”的定力
高龙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施工区域图,用彩笔把队伍位于东西南北的最远点连接起来,像是一片硕大的枫叶。从施工图上看,作业队伍已经覆盖鄂尔多斯盆地各地,涉及陕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四省(区)11县23个乡镇,对应服务长庆、延长14个油气产建项目组。
第四项目部有“五最”:作业区域最广、施工战线最长、服务甲方项目组最多、钻井队伍最分散、生产组织和管理难度最大。今年,该项目部又多了“两最”:开春第一口油井和第一口气井完钻最早。
新添“两最”历经春秋,犹如那片由绿变红的枫叶。该项目部今年是靠战略上打好主动仗、战术上打响游击战、战法上打赢攻坚战,实现“拉满弓”生产,超额完成任务目标。
“施工设计到12月了。”该项目部副经理贾占位介绍说,因为没有“主力区块”,今年项目部主抓拓展市场、首保生产连续、抢占高端工作量,让钻机追着井位走。所谓没有“主力区块”,是指看似施工区域很广,所属钻井队伍在10多个对应项目组区块都有施工,但所占市场份额很小。比如,今年新增4个甲方项目部,对完成进尺任务的互补性不是很大,只是解决了钻机连续性的问题,从而实现了钻井进尺历史最好成绩。
“一面红旗”的引力
北至内蒙古鄂尔多斯,南达甘肃庆城县,西接宁夏盐池,东至陕西榆林,该项目部施工区域之大有目共睹。如何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钻井队既要有效益上的奖励,也要有精神上的激励。该项目部党委因地制宜,多次征求辖区钻井队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具体的竞赛细则和考核标准,开展“流动红旗”劳动竞赛活动,为钻井一线争先创优推波助澜。
“流动红旗”设立生产组织提效、钻井进尺排名、“三标一规范”推进、单井成本管控、党建示范引领等8类20项内容,每月进行量化评比并“揭榜”鼓励,推动生产、经营、安全、管理、提速、党建等各项工作一路向前。
辖区26支钻井队本着“进尺快打、周期控降、指标必争、管理创先”原则,高歌“奋进曲”、勇夺“竞赛旗”。单队月度最高进尺7136米、单日单队最高日进尺1750米、拆迁安周期7.79天、单井技术提速32.64%、成本结余率20.54%等一批创优指标纷纷落地。
今年,因为3次获得月度生产组织提效排名第一、1次获得气井月度进尺优胜奖,川庆CC50116钻井队连续4次获得“流动红旗”,队上干部员工为保荣誉而战,更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合作伙伴以及社会层面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来人检查见到‘流动红旗’,就知道我们是优秀队伍。”正在定边县嫄页1井施工的川庆50027钻井队今年在项目部月度考核中取得QHSE业绩第一名和“三标一规范”第一名,分获两面“流动红旗”。队长葛建中说:“没想到第一面‘流动红旗’到队后,大家抢先拍照发朋友圈。今年因为施工重点井,速度慢,但全员干活积极性都很高,长庆陕北油探项目组还发来了感谢信。”
“流动红旗”推动争先创优,激励钻井队在攻坚克难上赶进度、创指标。正在延长“定字号”页岩油水平井平台组织施工的川庆40600钻井队队长王翔说:“今年在克服井控和成本控降压力和难题后,取得了项目部单月油井技术提速和成本控降成绩第一名,获得两次‘流动红旗’不容易。”
“一种模式”的战力
川庆40600钻井队获得两面“流动红旗”都是在今年6月。当时,队伍在宁夏盐池大水坑黄洋区块施工。今年已先后转战宁夏、陕西、内蒙古三省(区),完成黄字号油水平井、油探重点井、开窗侧钻气井等5口,井位直线距离达400多公里,其间带钻机搬家两次,队伍转战了4次。
“正在施工的两口井多次出现井下复杂。”川庆CC40106钻井队从内蒙古气田向陕西定边转战300多公里,和川庆40600钻井队结成“双队双机”,在定1417平台施工页岩油水平井。
“这是目前与延长油田签订合同里最难施工的区块,主要是井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川庆40600钻井队王翔说,井下安全通过采取措施能管控住,重点是井漏引发的成本压力加大了。为此,平台施工实施化工、材料、设备、油罐等共享模式,以最少储备量实现有效施工。
“第四项目部的队伍最能征善战。”川庆CC40106钻井队队长陈加华认为,近年来,项目部实施“油气并举”施工,既能施工油井,又能作业气井,今年还完成了两口一字号重点井。
该项目部副经理贾占位说,目前,项目部队伍可以进行油气互转、机型互转、井型互转作业,综合适应能力非常强,今年承担完成了不少高价值工作量。截至目前,在完成的75万米钻井进尺中,水平井进尺占比40.9%。
“多年来,我们形成跨区域、跨油气的作业模式和作战能力。”陈加华说,“流动红旗”顺应了队伍流动和跨度大的特点,考虑到生产、提速等多维度,促进了队伍管理和工作积极性提升。
今年以来,第四项目部以“流动红旗”为激励导向,以“技术+管理+创新”为抓手,推动生产保持高位运行。该项目部生产办主任宋秀迁介绍,今年队伍跨区域调整多,平均每月搬家7队次,生产时效达98%,先后创新指标63项,使小井眼一趟钻比例、电测成功率分别从2023年的26%、56%提高至今年的47%和88%,重点井完井周期均提前于设计周期。
“我们队之前没打过气井,但今年还施工了一口开窗侧钻气井。”川庆40600钻井队王翔清楚地记得,施工这口气井时,对工具、工序不熟悉,另一个难题是井眼小、复杂多。但尽管如此,从进场施工到完井出场,仅用时4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