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张万宏:气海弄潮 匠心闪耀

□特约记者 丁会

10月28日,在重庆气矿“两峡”储气库建设现场,铜锣峡储气库站长、重庆天然气储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部长张万宏带领班组人员坚守一线,全面保障注气工艺与设备运维。4天后,铜锣峡储气库将完成全年3亿方注气目标。

投产前,张万宏带领班组人员强化运行过程监控及工况调节,制定生产、安全、环保等操作制度,抓好新投运工艺设备设施操作培训,规范后勤管理流程。目前,铜锣峡储气库注气2.87亿方,黄草峡储气库注气6.01亿方,为今冬明春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做好了能源储备。

异国征战挖掘“蓝金”

今年41岁的张万宏,2007年6月从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怀揣能源报国梦想,投身重庆气矿天然气开发工作。

在万州、梁平采输气作业区等基层单位见习期间,他广泛接触采气、储运、增压等工程,丰富专业知识和现场经验,凭借出色能力迅速崭露头角。此后,他的足迹遍布国内外重点项目。从土库曼斯坦萨曼杰佩气田增压工程到黄草峡、铜锣峡储气库建设,他始终奋战在能源事业最前线。

7年前,张万宏奔赴土库曼斯坦,参与集团公司重点保供项目——巴格德雷合同区域A区萨曼杰佩气田增压工程的开车投运工作。现场即将投产,他对着一堆复杂难懂的图纸和进口设备的外文技术文件,眉头紧锁,手中的笔勾勾划划直至深夜。

那是张万宏经历的一次重大挑战。在陌生国度,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高含硫气田带来的巨大风险,加上语言障碍、技术难题和环境不适等现实难题,张万宏一度感到喘不过气来。但他立即调整状态,铺满技术文件和图纸的办公桌成了他鏖战的主战场。面对高含硫气田的严苛技术要求,他反复推敲每个参数,哪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在他脑海中反复斟酌推演,只为找出最优解。

最终,张万宏制定的投产技术方案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项目投产的大门。随着3座厂房的13台大功率机组齐声轰鸣,土库曼斯坦的“蓝金”安全平稳地输送进国内管网,日输气量达2360万方。

努力提升“储粮”实力

土库曼斯坦项目告一段落,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张万宏前往中国石油西南储气中心,开展黄草峡、铜锣峡两大储气库的建设和生产管理工作。

铜锣峡储气库是国内首座裂缝性气藏储气库,以“注气系统设计压力高、试压安全风险高、山地建设难度大”的特性跻身全国高压储气库前列,其装备的注气压缩机的功率、压力、压缩级数在国内领先。黄草峡储气库是我国首座含硫双层储气库,其“心脏”——国产高压离心式注气压缩机以可并可串的创新运行模式引领国内储气库技术新潮流。

“两峡”储气库各具特色,建库工作无经验可循,张万宏亲力亲为,从可研论证到工程设计,从文件审查到关键设备选型,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为了攻克技术难题,他常常向厂家设计人员请教学习。为了确保施工质量,他紧盯每一道工序,把控每一个质量环节。在炎炎烈日下,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通宵埋首于厚厚的技术协议和设计文件已成工作常态。

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黄草峡储气库首破离心机组串并联一次性投产难关,首创离心机在线自动切换功能,创新解决了机组偏离设计工况、能耗高等问题。凭着对细节的苛求和对标准的执着,最终,黄草峡储气库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开创国内离心式压缩机成功运用于储气库注气工艺的先例,成为国内储气库核心设备选型、建设、运行管理领域的先行者。

挺起能源报国脊梁

张万宏深知,推动能源事业发展需要技术攻关,更要培养人才。

面对操作运维人才紧缺的严峻挑战,张万宏挑起技术管理和人才培训双重重任。在储气库生产关键岗位,张万宏召集多批次操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团队。这不仅为储气库业务注入强劲动力,更为未来储气库技术的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逐渐成长起来,为储气库事业的稳步推进做好人才支撑。

从异国荒漠到祖国河山,张万宏始终坚守在能源事业最前线,用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17年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成长为行业的中坚力量,更通过传道授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能骨干。

工作之余,张万宏对考古、传统文化、自然地理和哲学颇感兴趣。与女儿一起打球、嬉戏的画面也让他倍感温馨。

张万宏的故事,既是一个石油人职业生涯的缩影,更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无论面对的是重大项目还是日常工作,他始终以无畏的姿态迎接每一次挑战,用智慧与坚韧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能源报国故事。

--> 2024-11-02 丁会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9979.html 1 张万宏:气海弄潮 匠心闪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