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论起国庆节里欢声笑语最多的影厅,必然是放映合家欢电影《熊猫计划》的影厅。影片讲述了为了保护熊猫幼崽呼呼,国际功夫巨星携手金牌经纪人和熊猫保育员组成夺“宝”联盟,与国际犯罪组织展开斗智斗勇的故事。
纵观整个国庆电影档,《熊猫计划》自上映以来一直显示出其慢热但后势强劲的效应,随着口碑的持续加热,票房及排片曲线双双上扬,稳居今年国庆档票房前列,证明了熊猫之萌+功夫喜剧的组合,依然能击中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心窝。有观众评价道“能让你笑得很纯粹”,证明影片“真·合家欢喜剧”的含金量成功地得到了市场的正向回馈。
曾几何时,为了应对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观众愈加挑剔的口味,如今的电影作品往往更习惯于大做加法,以喜剧电影为例,仅仅逗人一笑仿佛太过浅薄,必须要展现更为深刻的内涵和值得思索的意蕴:要么小人物悲欢离合“笑中有泪”,或者笑容下另有面具、叠加层层反转的“细思极恐”,而少有人关注喜剧电影的初衷,就是能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可以放松、清澈、毫无负担地大笑一场。作为成龙经典功夫风格影片,《熊猫计划》老老实实做喜剧,剧情简洁,没有过多支线情节的干预,也没有过分的强煽情桥段,反倒使得节奏推进非常流畅,喜剧元素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尤其是片中各方力量与熊猫幼崽呼呼之间的反差萌,给观众带来了各种轻松笑点,很好地回归了电影的某种娱乐本质。
作为成龙系列功夫电影《A计划》《飞鹰计划》《宝贝计划》的又一“新计划”,《熊猫计划》内核是成龙惯常的夺“宝”电影,热血的主角团+蠢萌的笨贼属于成龙功夫电影的惯常设置,其中动物园追逐、货仓打斗等戏份运用了观众极为熟悉的超级市场功夫模式,引发了老观众们恍回昨日的怀旧之感——主角跳车、跑酷、武打等动作依旧丝滑,在有限的空间里上蹿下跳、借物打物的观感令人如此熟悉,而时光一晃,距离那个年轻的Jackie初登上荧幕展现他的世界探险,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成龙身手不再如当年干脆利落,但仍旧在《熊猫计划》中竭力奉献出了诚意十足的打斗,就像他在剧中借主角之口自道:“我也会怕、会痛、会累,但只要一听到action,就能变成那个无所不能的英雄。”此时,剧中主角打破了电影的第四堵墙,向观众展现出一种热爱功夫电影的敬业的纯粹。
而在《熊猫计划》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近年来的功夫电影其核心属性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由原先故事内核紧密依托功夫,着力于塑造主角的侠义形象,转变为必须要在功夫的范畴中注入更多市场化的IP 热点,才能进一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一点在成龙若干年前的《宝贝计划》中已有了较为成功的尝试,那时片中的萌娃与今天片中的熊猫呼呼所展现的“萌”对观众的吸引如出一辙,区别在于熊猫IP在如今的公众讨论语境下拥有更为强劲的热度,毕竟,这世界上谁不喜欢墩墩呢!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电影界在挖掘熊猫这一热门IP中力度依然远远不够。提起近年来大荧幕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熊猫电影,观众第一时间想到的,依然是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系列,同样是以功夫+熊猫为卖点,这不能不引起中国电影人的思索:“我们有功夫,我们有熊猫,为什么我们不拍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熊猫电影?”如今,《熊猫计划》登上大荧幕,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完成了属于自己视角的“熊猫文化叙事”,但对于“熊猫”这一驰名世界的巨大IP而言,仅仅靠这一部影片的展现,其挖掘力度依然远远不够。
《功夫熊猫》系列由1到4为何实现了票房热度上的某种长盛不衰,绝不仅仅是片中种种推陈出新的热闹场面,还有主角熊猫阿宝在最开始“行侠仗义、保护百姓”的自我定义中不断成长,一步步迈入更加深邃的自我超越,其形象光谱得以大幅延展。而如何讲好熊猫故事、进一步以电影为媒介用好这张世界级文化名片,值得我们更多的电影人来思索。
同时,《熊猫计划》的成功,也促使我们的电影行业进一步关注“合家欢”这一电影细分领域,以及其在下沉电影市场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相较往年,今年国庆档电影类型更加丰富,合家欢电影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活力,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国庆档电影中,《熊猫计划》家庭观影占比最高,双人观影和多人观影率占比明显,在三、四线城市中显示出票房的长尾效应,具有下沉市场优势,皆因为《熊猫计划》被称为“无论带谁来看都合适”,满足了多人群观影需求,所以有着持续的票房号召力。
不止国庆档,据相关电影分析报告显示,在春节档和暑期档,合家欢电影都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又往往爆款难求,其稀缺性导致多人观影购票占比不断下降,以今年暑期档为例,单人观影占比为近年来新高。回想去年暑期档的票房黑马《长安三万里》和今年暑期档爆款《抓娃娃》的成功,无不是踩中了合家欢电影的风口,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其中得到了各自想要的情感寄托,而《熊猫计划》中孩童视角的熊猫之萌与成年人视角中的功夫怀旧再一次实现了这种微妙的平衡,所实现的成功,让很多电影从业者不由心生慨叹:“观众的审美喜好是多么的难以捉摸,又是多么的简单纯粹。”可观众的热爱,本身就是检验电影成功最为客观的标尺,仅从这一点来说,是任何电影人都不应遗忘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