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寻
这是位于北纬30度的秘境,
经历过移山填海的地质演变,
世代生民的耕耘造就了地层深邃、山川壮丽、富庶千里。
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唯一视察过的石油企业,
也是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开始的地方。
这里,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
也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繁华。
这里,有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
也有我国首口瞄准最老沉积地层的万米深井——深地川科1井。
这里青山环绕、绿水相依,
这里资源丰富、未来可期,
这里就是西南油气田。
气逾千年 能兴四方
天府巍峨,盆地广阔,蓄珍聚宝之盆。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丰沃,探明率不足20%。
这里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最具潜力的盆地之一。
早在汉代,临邛火井点亮了人类利用天然气的曙光。
1823年,自贡燊海井顿钻开掘,
天车林立、锅灶密布,采卤熬盐,富甲一方。
1958年3月27日,毛泽东主席冒雨视察隆昌气矿,
作出“天然气要综合利用,发展祖国炭黑,攀登世界高峰”的重要指示。
炉火温暖,为天然气工业指明了方向。
同年,川中石油大会战拉开序幕,一举结束西南无油的历史。
1965年,我国第一个大气田——威远气田横空出世。
在这里,川油人开启了寻油找气的探索之路。
继往开来 砥砺奋进
从1958年,四川石油管理局成立,
到1976年,女基井以6011.6米引领我国首口超6000米超深井钻探,
再到2023年全球首口地质条件最复杂、钻井难度最高的万米深井开钻,
西南油气田不断挑战极限,
向地球深处寻找油气答案。
66年来,西南油气田深耕盆地,怀揣能源报国初心,
以天然气为家底,扛旗争先,勇擒气虎,
不断演绎天然气产量的奇迹。
2004年,建成我国首个百亿方气区,用时46年。
2017年,天然气年产量跨越200亿方,用时13年。
2020年,建成300亿方大气区,用时3年。
2023年,天然气年产量突破400亿方,用时3年。
产量箭头垂直上扬,
跨级跳跃的时间轴不断缩短。
而在2024年,川南页岩气田累产气量突破800亿方,
清洁高效的天然气输往川、渝、滇、黔、鄂等省市,
满足工农业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用气需求,
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创新发展 引领未来
创新是第一动力。
西南油气田以建设“数字中国石油”为目标,
执创新之剑,开辟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泛舟”区域湖,“飞抵”梦想云,
一座座信息孤岛连线成面,
一张张数据网细密编织。
在“安眼工程”智能化安全监督护航下,
“无监控、不作业”管控要求变为现实,
数字化建设成果凸显。
西南油气田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统筹天然气上产、新能源发展两大主业,
天然气+风光发电、余压发电、伴生资源、氢能、CCS/CCUS,
五大业务链全面铺开,
构建绿色发展西南模式,推动了能源结构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和合共生 气美家国
从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重庆市开州区,
到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
西南油气田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教育帮扶续希望,消费帮扶创新招,产业帮扶拓道路,
让石油红融入当地老百姓心田间。
“和合共生 气美家国”,这是合气文化的内涵。
“艰苦奋斗 求实创新”,这是川油精神的体现。
西南油气田胸怀报国之志,恪守兴油之责,
在这一片热土上,孕育出川油人的情怀与豪迈。
愿为石油守孤寂,甘为采气伴青山。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川油人在艰难、艰辛、艰苦的“三艰”环境下,
以绿水青山回报自然,以清洁能源造福社会。
从开发建设我国最大的单体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
——安岳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气藏,
展示“中国能源”的实力,
到自主开发我国首个硫化氢含量最高的整装气田
——铁山坡气田,
擦亮中国石油高质量开发建设特高含硫气田的“金名片”,
在广袤的四川盆地,
在每一个有油有气的地方,
川油人都在为了国家能源发展奋斗着、坚守着,
让越来越多的油气梦想照进现实。
大气西南,气象万千,
韧者笃行,韧则行远。
西南油气田蓄积坚韧之力,
将资源落实成储量,把储量转化为产能,让产能汇聚成产量,
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西南新篇章。
“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
这是西南油气田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