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寻 文/图
沙漠是什么颜色?
“黄色。”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此前我从未去过沙漠,在我心中,一直认为沙漠就是这个颜色——漫天遍野的黄沙,层层叠叠的沙坡,在有阳光时,闪着金黄色光芒,耀眼且迷人。
9月中旬,在新疆库尔勒参加完“全国石油石化能源系统第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后,我跟随“大美塔里木”采访团走进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才发现,沙漠除了是黄色,还有绿色、蓝色,甚至红色。
沙漠是绿色——
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要沿着一条笔直且平坦的道路行驶,这是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也叫塔里木沙漠公路,全长566公里。车窗外,绵延不绝的绿色扑面而来,令人惊叹。
在436公里的公路两侧栽种着1800余万株绿植,梭梭、红柳、沙拐枣等耐盐碱、耐干旱的植被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装扮着一望无垠的沙海,形成一道道坚固的生态防护林,保护沙漠公路不受黄沙吞噬。
1995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全线贯通,加快了沙漠腹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进程,也为塔里木盆地南北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生活往来带来了便利。经过塔里木油田近20年精心养护,生态防护林挡风阻沙、生机盎然,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2万吨。沿线分布的108个水井房、86座光伏电站则为生态防护林的灌溉和维护提供着人员和电力保障,也让这里成为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
顺着公路进入沙漠更深处,生命绿洲的范围还在扩大。地处塔里木油田塔中采油气管理区的塔中沙漠植物园如一颗巨大的翡翠镶嵌其中。驻守这里20多年的常青,如同她的姓名一样,给荒芜沙漠带来了四季常青。
常青是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据她介绍,在管理区和研究所年复一年的合作培育下,沙漠植物园从最初只有3种植物发展到如今超过200种,极大丰富了沙漠生物多样性,成为国内首个在流动沙漠腹地利用荒漠植物组景营造的逆境园林。
在占地300亩的植物园里,有一种特别的“团结树”——灰杨,它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只要地下水满足生存需要,若干年后,一棵树会变出一片林。“因为灰杨会反向帮助其他树,向它们输送水分,就像石油人一样,互帮互助。”常青说道。
沙漠是蓝色——
8时,太阳刚从大漠后面探出脑袋,一群“蓝朋友”已经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是吉林油田驻塔里木油田专职消防队。75名员工从黑土地之乡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油气安全生产筑牢属于消防员的“蓝色屏障”。
30岁出头的李东平是主动申请来到沙漠的消防员。两年前,他听说一些油田缺少消防人手,便转型学习,从一名井场操作工成为专职消防员。“出来可以贴补家用,而且也能感受不同地方石油人的生活。”李东平有一对双胞胎儿子,每当孩子们通过视频电话看到他身处的沙漠时,纯真的笑声总会使他心里暖暖的,“上两个月班就能回去一趟,也挺好。”
消防队里,有两名女队员,承担着119接警员的职责,梁栌尹就是其中一员。“请大家将对讲机调至塔中消防组。”在接到报警电话后,梁栌尹会第一时间通知消防员出警。
说着一口流利东北话的梁栌尹,老家在四川南充,米粉油干、川北凉粉等特色小吃如数家珍。这是她来沙漠的第三个年头,至今仍记得第一次遇到沙尘暴时,漫天飞舞的细沙不仅迷了眼睛,也使呼吸变得困难,呛得她上不来气。“其实这里除了气候干燥点,其他都挺适应。咱石油人,不就是四海为家嘛。”梁栌尹乐呵道。
据了解,吉林油田像李东平、梁栌尹一样外出驻扎的消防员还有很多,他们分布在西南油气田、长庆油田等各个地方,为了保障油气安全,四海为家已是常态。
沙漠是黄色也是红色——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在沙漠腹地的一座大沙丘上,两排巨大的红底黄字映入眼帘,硕大的宝石花矗立高处。这是石油人战风沙、闯大漠的豪迈誓言,也是石油人坚守能源报国初心的真实写照。
塔克拉玛干沙漠常年干旱少雨,风沙天气频繁,夏季地表最高温度可达70℃,冬季则低至零下20℃。就是在这样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却闪耀着一种别样的黄色和红色。
位于沙漠边缘的戈壁滩上,塔里木油田西气东输第一站不久前迎来了20岁生日。场站里,明黄色的输气管线纵横交错,为荒瘠的沙漠点缀上更加灿烂的黄,那是属于天然气的底色。
作为中国西气东输能源动脉外输第一站,这里也是我国进入“天然气时代”的第一站。20年里,累计超过3500亿方的天然气从这一站输送到上海等15个沿线省市、120多个城市,为3000余家工业企业和4亿多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去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了站场员工,对大家长期坚守艰苦环境,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肯定。
“‘千家万户一线牵,西气东输我当先’是我们的保供理念,发挥能源央企保供‘顶梁柱’作用,我们责无旁贷。”站场员工表示。
来自塔中采油气管理区的张国臣,谈及常年坚守沙漠的同伴们,感慨万千,“我们石油人就是与天斗、与地斗,永不服输!”沙漠腹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每次面对新分大学生初来乍到的惶恐不安,他都会真诚地告诉年轻人,“坚持下去,都是好样的。”
在张国臣看来,能扎根大漠,奉献石油,是一件极其自豪和骄傲的事情,“我们亲身感受着中国最西部的辽阔,用智慧和毅力创造生命奇迹,也用忠诚与信念收获着茫茫沙海下的油气宝藏。”
头戴铝盔,身披风沙,锲而不舍的石油人在四季更迭中坚定着前行的脚步,让昔日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变成油气喷涌的希望之海。而他们身上的一袭红衣也已成为沙漠里最温暖的颜色,这一抹抹灵动的“石油红”,如同点点星火,给塔克拉玛干沙漠带来了无限生机,也为祖国的能源发展描绘出一幅幅壮丽多彩的油气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