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傅平
9月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的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以下简称“青创会”)在北京召开。
作为一场有着厚重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文学盛会,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此前已举办过8次,回首1956年,第一次青创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到会场接见与会者,并代表中央讲话。《文艺报》在当年刊发的社论中写道:“从这次史无前例的会议中,看到了我们的党和国家对于文学青年的深刻的关怀,看到了我们文学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文学青年在我们队伍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老舍、茅盾、巴金、王蒙等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著名作家曾在会议中与青年作家展开积极交流,属于文学的精神火炬在一代代青年作家手中满怀希望地不停传递,一代代青年作家从中汲取信心和力量,为新中国文学事业的蒸蒸日上提供着不竭动力。《人民日报》曾发文盛赞:“青创会是我国青年作家集体亮相的平台,是培养文学人才、推动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每一次青创会的召开,都在我国文学事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锚定了闪亮坐标。”
本次青创会上,青年作家应树立深刻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声声期盼鼓舞人心,文艺创作应根植于人民的殷殷叮嘱对青年作家寄予了厚望。
“情怀”“根基”“创造”,3个关键词掷地有声,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的开幕式致辞中,“情怀”即是希望青年作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学创作之中;“根基”,即是鼓励广大青年作家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而“创造”即指青年创作者应拥抱互联网时代,顺应大数据潮流,让文学创作插上想象的翅膀,以青春之名创造无限可能,以奋进之力绘就最美画卷。
“广大青年作家要以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和锐气大胆破题、以青年人特有的闯劲和毅力不懈探索!”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在题为《青年作家要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报告中强调,担负新使命、创造新辉煌,这是历史和人民对新时代青年作家提出的新期待、新要求。
1956年首次青创会的与会者、人民艺术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在本次青创会的现场依旧充满“青春万岁”的昂扬活力。他寄语青年作家,“突破小我,奔向人民”“学习、学习、再学习”,希望青年作家们能够跑文学的马拉松,奔向更大的世界和更大的可能。
笑谈自己有勇气“去火星上写作”的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谈道,广大青年作家要向生活学习、要向历史学习,向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学习,向古今中外作家创造的文学经典学习,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挥洒激情的创作。
在本次青创会上,来自全国37个代表团、373名青年作家代表齐聚一堂。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们从祖国的大江南北启程,携带着各自生动的创作经历,在青春与文学交相辉映的“精神篝火”边欢聚,又将从这里迎着黎明再度出发。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编辑李瑾,作为373名青年作家代表的一员,参加了此次盛会。
从此次参会代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作家队伍正持续壮大,70后、80后作家创作活力旺盛,90后、00后等创作群体发展迅猛,各省级作协和行业作协青年作家带来了充满地域特色和行业文化的创作经验,与新传播媒介息息相关的网络作家、影视编剧、自媒体写作者愈加活跃,火热的时代正为文学实践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鲜活滋养,青年作家正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丰富中国文学如群山延绵般多姿多彩的文化样貌。
在本次会议中,多个平行论坛和分组讨论交相辉映,李洱、陈彦、何向阳、乔叶、鲁敏、贺绍俊等知名学者专家与青年作家们促膝座谈,一个个闪亮的论题不断被抛出,“新的文化使命与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城乡融合与青年创作”“文学的多形态转化”等话题激发起与会青年作家的热烈讨论。
作为一名文艺评论家,李瑾在创作分享环节分享了自己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把评论写在火热的生活现场,她将自己受主办方邀请,为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撰写主题评论的过程进行了举例,2024年8月,由中国文联、中国影协、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本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四川成都举行。受主办方约稿,李瑾作为嘉宾,参与了为期3天的本届百花奖学术论坛,在主办方的安排下,李瑾利用工作之余深入百花基层大众影展,与广大市民进行了广泛交流,注意到广大观众对我们的经典文本改编的文艺作品依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包括《焦裕禄》《骆驼祥子》《高山下的花环》《秋菊打官司》等电影的放映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这证明在手机短视频碎片化传播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的经典作品仍然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由此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不管时代如何飞速发展、扎根于人民依然是文艺工作者永恒的创作源泉。受此启发,李瑾创作的评论先后刊发于中宣部党建网、四川省委宣传部官方宣传平台、中国文艺网、人民日报文创平台、四川文艺网、四川广电、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峨眉电影集团公众号、成都广电、成都市文联公众号等全国近百家媒体。
青创会后,李瑾与几位资深学者一起拜访了著名作家王蒙老师,聆听了他关于新时代文学创新的宝贵见解。面对李瑾提出的问题:“当一个青年作家向一个成熟作家转型,如何将充满青年锐气的创作沉淀为更为宽广厚重的创作?”
王蒙老师回答道:“不断转换自己创作的状态和关注的视角。比如我年轻时毅然去新疆,那段经历就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包括现在,我也去北京周边的农村,和那里的人们交朋友,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所思所想。创作的更新其实和人生的更新是一致的,要多阅读、多学习、多交朋友,时时刻刻给自己带来新的转变,不断打开自己思维空间的眼界。同时创作重心也要不断调整和尝试,比如你是写文艺评论,评论写累了可以尝试小说诗歌散文的创作,通过这些创作的探索不断回头看看自己以前的作品,加以丰富创新。”为指导笔者在内的青年创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随着本次青创会的闭幕,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作家们携带着关于文学“光和热的火种”再度回到了自己原本的生活中,但来自青创会的激励会深深地影响和激荡着大家接下来的创作,来自青春的意兴昂扬永远在路上,那些行进在这条路上的“曾经的青年”与“永恒的青年”声声鼓舞依旧在这里回荡——
鲁迅曾说:“青年向前,国家向前!”
郭沫若曾说:“谁能保持永远的青春,便是伟大的人!”
巴金曾说:“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唯有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