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杨舒然
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世界正经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加速转型的大变革。中国石油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明确发展路线目标——到2025年,数字化转型取得实质进展,基本建成“数字中国石油”。
西南油气田公司作为中国石油集团数字化转型首批试点单位,探索通过“数据驱动”全业务链协同,打通专业壁垒,构建一体化工作方式和配套的平台环境。截至目前,公司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实践成果,用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双“首智”成功问世
在数智建设探索中打造行业模板
今年7月,中国石油迎来了两个好消息,一是中国石油首个特高含硫智能气田铁山坡智能气田通过验收并正式上线,二是中国石油首个智能天然气净化厂试点天然气净化总厂大竹智能净化厂建设成功。两项“首个”智能化工业建设单元均来自西南油气田公司。
9月14日,川东北气矿高含硫气田运行管理项目部当班员工何青注视铁山坡中心站中控室的大屏幕,屏幕上不停切换安全管控一体化智能辅助平台画面,包括AI视频、气体检测、光纤振动监测、地灾监测等13种监测手段画面显示,实现管道站场无死角全覆盖。
“现在,员工在中控室就可以掌握铁山坡气田井场生产的所有情况,大幅降低了人员暴露在高含硫环境下的风险。”何青说。
铁山坡气田是中国石油首个自主开发的特高含硫整装气田,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高风险特征。西南油气田公司积极开展智能气田建设探索,建成了国内一流的综合立体监控网络,物联网系统实现了“全面感知”,控制系统实现了“自动操控”,数智技术实现了工况诊断、趋势预测等,首次实现特高含硫气田开发生产站场无人值守,机构精简管理高效,百万吨油劳动用工量58人。
鸟瞰铁山坡气田附近地形,高山深涧,山路崎岖十八弯。“现在,我们不再依赖人工穿山越岭去巡检,已实现无人机远程一键启停飞行,8分钟可到达气田任意位置。”川东北气矿信息科技部主任曾勇介绍无人机设备以及配套的智能巡检系统应用给工作带来的便利。
铁山坡气田已实现无人机飞行轨迹全程监控、自主巡检、隐患AI识别等功能,同时,无人机还可搭载激光甲烷检测仪、热成像检测仪装置,解决判断泄漏地点、疏散和搜救人员等问题,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西南油气田公司含硫含碳含烃天然气产量占公司天然气总产量的70%以上,天然气净化及处理是开发生产极为重要的环节。在天然气净化总厂大竹分厂,厂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生产网与办公网形成互通,高效运行。
“在这里,公司实现了三个‘首次’,首次在天然气净化厂部署工业5G,首次部署气云成像系统,首次部署人员高精定位+远程协助系统。”西南油气田公司科技信息部一级主管蒋勋介绍。
三个“首次”对应三个“实现”:构建的智能净化厂实现了实时监控厂区人机分布、人数统计等信息,人员定位精度提高到20厘米,风险管控即时性提升60%。实现了全时域、高精度、快反应现场微泄漏情况,将环境风险管控从点、线扩展至面。实现了“总部—基层—现场”的远程协同指挥、专家指导,通过音视频融合打造纵横向协同管理模式。
自西南油气田公司开展智能气田建设以来,通过聚焦天然气生产过程精益管控与安全环保受控,以打造生产状态全面感知、实时分析优化、运行机制自动协调、生产过程安全可控的“管理+技术+核心操作”协同管控新模式为目标,在铁山坡气田形成以“一体化耦合模型+智能工作流”为特点的智能气田建设思路,以及大竹净化厂以“全面感知+智动操控”为特点的智能工厂建设思路。两个建设思路顺利实现,为智能气田建设的优化迭代,以及在行业内复制推广提供了基础依据和宝贵经验。
多“场景”落地生根
数智红利将普惠油气产业全链条
在深地川科1井会议室,西南油气田公司工程技术监督中心现场监督组组长罗双平通过大屏核查录井实时曲线和视频监控,仔细了解池体积、烃值、施工方关井动作等信息。与此同时,远在百余公里外的远程监控组工程师郭默然,正通过工程技术与监督管理系统在中控室查看随钻井的所有信息。
郭默然介绍:“这套工监系统让‘看不见’的井下被看见。应用它,可以随时掌握现场井筒数据,不仅是深地川科1井,公司矿权范围内所有井的钻完井信息都在掌握中。”
在井位论证协同研究大厅,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师何青林摘下3D眼镜,他刚刚参加了一场30人的技术研讨会议。
井位论证协同研究大厅位于西南油气田公司科技大厦,是一个集合了多项“黑科技”的功能大厅。在这里,科研人员可以看到模拟数据孪生的地下地质场景,沉浸式感知细微变化,可以在研讨的同时用数字沙盘进行攻关关键点的标记操作,地质、物探、开发等研究领域的资料实现无缝衔接,辅助决策。研究大厅自建成8个多月以来,已经从这里“走出”40多口重要井位的决策方案。
“井位论证协同是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一体化协同研究中的一部分内容。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一体化协同研究,重点关注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全领域协同工作环境,各类专业数据整合、主流专业软件集成、一体化研究模型、协同流程定制等协同研究应用场景。”勘探开发研究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张恩莉介绍。
在川中北部采气管理处调度管理中心,前来调研的人员通过安眼工程,清晰地看到北2集气站里的智能机器人正在站内巡检,生产场站内一切井然有序。
西南油气田公司是集团公司首家建成并投运“安眼系统”的油气田地区公司。自2022年11月集团公司在成都举行“安眼系统”上线运行启动仪式以来,西南油气田公司不断迭代优化系统,全面升级算法,截至目前,AI识别准确率已从初期的90.2%提高至98.8%。
“现在该系统已练就‘火眼金睛’,无论是雨伞遮挡误识别、设备遮挡误识别,还是同一场景重复误报,都能一眼识别。”数字智能技术分公司员工安心介绍。
自“安眼系统”启用AI智能识别功能以来,通过实时在线自动收集和智能识别功能,分析生产、施工、基建安全监督现场视频监控图像,公司生产和施工现场违章行为上报明显减少,处置时间显著缩短,确保“两个现场”风险作业的精准监督和全流程管控。
8月22日,在“智绘未来”2024第二届产品联合发布会上,西南油气田公司发布了涉及油气生产的管道运输、生产运行、网络安全、数字化办公等业务领域的7款数字化智能化产品,这是推动数智技术赋能管理变革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
西南油气田公司持续围绕快速上产、安全受控、提质增效,通过以三个一体化为核心的全业务链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与主营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科研、生产、运营协同运行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数字西油”模式,推动公司业务模式重构、管理模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低成本高质量发展,擘画美好未来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