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今年暑假超长待机,一大家子的小辈全在待命,以至于中秋节的聚会攒满仪式感。最小的侄女是聚会上的焦点,我问她家长,不是才四年级吗,小升初需要提前这么早紧张?家长说那可不,她主科要能跟体育一样好就不操心了。小侄女在长辈那桌腼腆地接受着爱的洗礼,眼睛明亮地闪乎着,看着她活力四射的样子,我心想那也挺好,身体好比啥都强。
我是老幺,小辈常脱口而出“姐”,哥姐又拿我当小辈堆的话事人,我就这么不上不下地,化为代沟上的桥。
代沟这东西也巧妙,时代发展这么快,爸妈听《黄河大合唱》,哥姐换成《小城故事》,小辈叛逆些的,唱林俊杰的《爱读书》,各有各的赛道。我那个年代课业说重不重,说轻不轻,反正至少小学初中有大把时间来梳理成长、家庭、伙伴、理想、现实等关键点之间的逻辑线,收集它们碰撞产生的火花,再放进因时间飞驰不断新生的多维空间里。
今年的高考结束后,地面刚冒热气。口述历史项目组赶紧提上日程去采访老人员,到目的地小区,有位前辈站很远喊出了我的小名。那是我学前班时的美术老师。老师面容与那时相差无几,头发刚开始见白,目光依然温柔坚定,看着比实际年纪年轻许多。
“还喜欢画画?不错,我的学生都不差。”
“就是就是,童子功就是那个时候打下的。”
看着老师,我想起那个遥远下午的太阳明晃晃很刺眼,蝉鸣此起彼伏,耳边是老师温柔的夸赞。被老师表扬和指导是我喜欢美术的开始,是我多维空间里一块建筑用石,是我憨乖的童年给阳光直愣愣晒遍的当天。
时间大概率是线性的,但人的情绪能随记忆回到从前。在建筑设计上,将空间视为画布勾勒一个循环叫做“回廊”,这样的基底与本质跟人生很像,所以我也把我的多维空间叫做“回廊”。时间冲刷下,我以为与火花的链接减淡,但当我在小侄女身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在老师笃定地叫出我小名时感到的开心,我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些火花的影响力——它们是流浪在这条回廊里的错金印记,都是我用能量烫着时间一一铸下的告白。
导演采访师丈时,老师唤我进里屋看她找到的老照片。那时厂区家属院大通楼里的孩子年岁相差有点远,我年纪居中,跟着大孩子捉迷藏、抓蚱蜢,烤红薯,回头又带更年幼的弟弟妹妹上山玩,自由且靠谱,这么说来,我们这群孩子又自动组成了有头有尾的小队。看着静止的照片,脑中对应上一段段生动的影像,许多点滴、许多火花,缠绕成深深浅浅的印子刻在心上,好像一层层透明制图,在时间的线轴上叠加,成为一幅超乎想象的回廊建筑作品。
我们一直在奔跑,偶尔会因为疲惫驻足,甚至停顿下来寻找起点,仿佛以起点为奇点,就能获得宇宙大爆炸似的重生。那么会不会,时间回廊里处处皆可为起点,那是真实的一刻,是爱和阳光烘托出的夏日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