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杨芳 通讯员 岑楠桁 杨超越
“职业生涯路漫漫,四十余载不可期。徒步天研三百日,良师益友筑净心。来时不知路几许,归去六楼已门清。今日辞行川渝地,来日共聚净化情。”8月,从天然气净化总厂到天研院实践锻炼的冉龙超,即将返回原单位。他在工位上留下这首小诗,表达自己的不舍。落款处还有一行小字:天研路218号是我职业生涯的厚重一笔。
一年前,冉龙超参加西南油气田公司举办的青年干部实践锻炼活动,来到天研院净化所这个大家庭,从事天然气净化相关的科研和技术支撑工作。
天研院大门前挂着11块“金字招牌”,这让25岁的冉龙超有些不知所措。入职2年,他在厂里一直从事生产装置操作和工艺调整等工作,从来没有参加过科研项目。未来这一年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对陌生环境和未知前路的迷茫让原本外向的冉龙超有些许害羞。
为了帮助冉龙超尽快融入团队,净化所安排“抗氧化型SO_2脱除溶剂及配套工艺研究”作为他的科研起点。这是西南油气田公司重点科研项目,旨在解决当前氧化吸收尾气处理技术中存在的多个关键难题。冉龙超要参与的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氧化型SO_2脱除溶剂和高吸附容量离子交换树脂。
项目组有2名博士和4名硕士,并配有1名一级工程师、3名高级工程师作指导。作为唯一的本科生,冉龙超积极投入研发中,初来时的不安与压力逐渐被团队的活力和朝气替代,而他对工作的执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严谨细致的专业精神也赢得团队成员的高度认可。
其间,项目经理赵西博士给予冉龙超专业技术指导,工程师们则手把手教他编制技术规格书、优化工艺流程、梳理计算物料平衡。在冉龙超独立承担装置验收改造工作时,专家团队提前对他进行技术培训,并在他外出验收装置时全程在线支持。“很多东西拿不准,但不懂的可以问前辈,不会的可以查资料。”回想研发种种,冉龙超深有体会,“多亏了天研院的同事,他们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帮我夯实了理论基础,解决了实际问题,让我的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与此同时,从生产一线走来的冉龙超也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到多项现场技术支撑工作中,并尝试从科研角度思考问题。南充一井脱硫装置投产时,他与天研院支撑团队一起分析现场数据,学会运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操作优化;致密气秋林集气站和金浅822装置性能考核时,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掌握了关键的操作技能,更逐步深入问题核心,有效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与装置稳定运行。
这一年,冉龙超不仅完成多项科研任务,与“抗氧化型SO_2脱除溶剂及配套工艺研究”项目团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还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活泼开朗的冉龙超又回来了,创新楼6楼又有了他爽朗的笑声。
快要回原单位了,冉龙超从厂里带了些溶剂过来,准备在实验室做点研究,好回去解决生产上的问题。他说:“是净化厂与天研院一直以来良好的合作,给了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认识了这么多良师益友,要珍惜。”
冉龙超没有料到,那首有感而发的小诗会在净化群里引起极大反响。他说:“真的是临时起意,既不符合平仄押韵,也没有华丽辞藻,得到这么多人夸赞真是让我受宠若惊。”
但冉龙超不知道,让无数净化人不吝点赞的,是从小诗中引发的共鸣——为了共同的净化事业,一起努力,踏实奋斗,彼此扶持,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