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杨舒然
“高智商、高情商,会干事、能干事。”这是师傅何金龙对他的印象。
“勇于探索,有创新精神,能够凝聚团队力量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这是领导杨超越对他的印象。
“一位充满智慧和魅力的组织者,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是同事高峰对他的印象。
他是薛靖文,2020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西南油气田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于2023年通过博士后项目答辩顺利出站,入职天研院,从事天然气净化与化工领域的研究。
师傅眼中的他
“好,无论是选题创新性还是演讲展现力都无可挑剔,一等奖实至名归。”在集团公司第二届创新大赛青年科技创意炼油化工大赛颁奖现场,何金龙看着徒弟薛靖文汇报完毕后,颔首称赞,目光里满是欣慰和自豪。
何金龙不仅是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化工方面的企业专家,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师出名门,这既是薛靖文的荣幸也是鞭策。
2022年,薛靖文正处于博士后工作的关键时期,不仅要攻关重大专项的科研项目难题,还在集团创新大赛预赛中脱颖而出,拿到参加决赛的资格。决赛看似一人出征,背后却代表着整个团队的实力。那段时间,何金龙看见他这个徒弟不停地穿梭于办公室、实验室和会议室间,不是在线上学习课程,就是在线下参加研讨会。这会还在集思广益跟团队成员展开头脑风暴,那会就又出现在何金龙面前请教。备赛期间,何金龙已记不起薛靖文请教了他多少回,只清晰记得实验室的灯经常通宵达旦地亮着。
最后,综合考虑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并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情况,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修改,薛靖文带领团队制定提供了《为全球CO_2制绿色乙烯》的中国方案。
“我的创新方案点碳成金、高效绿色,汇报完备,感谢各位评委。”薛靖文在大赛中鞠躬致谢,抬头看见何金龙的目光,师徒二人相视一笑。
大赛前,师傅赠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比赛结束后,徒弟用实际行动做到了。
领导眼中的他
“为什么不自己动手搭建这台装置呢?”当时,还是天研院净化所脱硫技术研究室班组长的杨超越见证了这一幕。
在薛靖文的博士后项目研究期间,随着项目研究进程的推进,他的团队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开展动力学研究需要一台关键的原位气液动力学反应装置。这台关键的仪器关系到项目课题是否可以顺利完成。然而,满足实验需求的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要等很长时间。团队成员对实验开展一度无从下手,薛靖文却提出了这个大胆的想法。
薛靖文迅速召集团队成员,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如何实现这个想法。“没有材料,我们就自己去采购;没有图纸,我们就自己设计,去试试总好过耗在这个档口推进不了项目。”薛靖文给团队成员打气。
接下来的几周,薛靖文不仅负责设计图纸,还带着团队一起去市场寻找合适的工具和材料,参与到每一个细小的搭建环节。经过数次试验和调整,团队自主搭建装置终于成功。
那一刻,杨超越深感薛靖文在团队中的作用远超于此。
依托自主搭建的装置,团队深入探究,首次系统全面阐明了有机硫的脱除机理,随后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发有机硫深度脱除溶剂。该溶剂产品不仅成功应用到西南油气田公司含硫气的净化处理中,还首次推广应用至海外市场。
他,又做到了。
同事眼中的他
“走,下班打羽毛球去。”高峰看见薛靖文又在邀请新来的团队成员去打羽毛球。
“奇怪,今年科研任务这么重,他怎么还天天下班去打球?”高峰对此满腹存疑。
2023年,薛靖文担任脱硫技术研究室组长,不仅要在专业技术上不断深入,作为党员干部,他还要让团队人心更齐。去年下半年,团队新进的一名员工情绪常常波动,薛靖文便想到用打羽毛球这样轻松的方式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困惑。他还结合新员工需求,讲解工作流程与注意事项,并分享自己转变角色的心得,帮助他快速融入工作环境。
“薛组长带队有方。”高峰看见新员工的状态好多了,也明白薛靖文的良苦用心。
除了关心员工心态,薛靖文还善于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其专业特点和工作安排合理规划任务。
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氛围和高效的工作状态,获得天研院模范职工小家、五型班组等荣誉。
“将油气报国、科技兴国的嘱托化作具体行动,冲在科技创新最前沿。”在集团公司到天研院开展基层党建带团建调研座谈会上,高峰听见了薛靖文作为党员的发言。
高峰相信,已经发表学术论文1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件、国际发明专利2件,2024年获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薛靖文做得到,今后也会一直这样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