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丁会 通讯员 张傲 张贻虎
7月31日,重庆气矿传来捷报——经过连续数日的艰苦奋战,万卧线B段滑坡受损管道的应急抢险任务圆满告捷,供气压力已全面恢复,日输气量再次跃升至百万方级别,这标志着三峡库区能源供给的“生命线”得以全面复苏。
雨幕下出现危机
7月11日,重庆市遭受强暴雨袭击,长江、嘉陵江流域相继拉响洪水黄色预警,地质灾害频发。7月12日上午,忠县黄金镇骑龙村突发山体滑坡,导致万卧线B段天然气管道悬空。次日,滑坡加剧,管道断裂,500米管线受损,能源供给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重庆气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高效统筹协调各方资源部署抢险工作。放空管线降压,派遣巡管队伍与专业团队携带设备火速前往现场,重庆气矿全力投入抢险,力争尽快恢复能源供给线。
抵达忠县现场,巡管队员目睹了震撼一幕:山峰崩塌,泥石混杂,废墟一片,信号微弱,水电交通中断,居民生活受困。地方政府紧急封锁了核心区域,抢修工作面临重重挑战。
指挥部当机立断,于12日13时调派无人机突入灾区,穿云破雨,成为空中侦察的“先锋”,为抢修工作提供了关键指引。
无人机侦察揭示了滑坡规模的惊人,管道受损位置明确,但植被茂密、电力线错杂成障碍。
指挥部在确保安全后,协调地方政府,特批进入封锁区。13日清晨,获准后,突击队火速集结,携带镰刀锄头,穿越荆棘山林,直面山路艰险与暴雨塌方,手脚并用,向灾区核心挺进,为抢修争取了宝贵时间。
经过数小时紧张排查,万卧线管道垮塌的精确位置被成功锁定。现场惨不忍睹,B段两处断裂相距逾70米,悬于百米高空,景象骇人。勘查揭示了滑坡规模的空前,横跨250米、深达8米、长500米,影响管线300米,滑坡面积达12.5万平米,体积百万方,犹如自然界的浩劫。
难题与挑战交织的战场
7月13日,万卧线管道受灾位置虽已明确,但供气恢复迫在眉睫。作为区域能源命脉的万卧线B段受损,严重影响了万州、开州等地的天然气供应,危及区域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
指挥部集合了顶尖勘察、设计、地灾评估及无人机监测团队,协同专业施工队伍,规避滑坡、泥石流等复杂地质风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加速抢修,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气。
受灾区域1.6公里长,管道路由选定极为复杂,需避开滑坡区,初定方案就要耗时月余,全面绕避更增成本与时间。特制弯管定制周期长达45天,严重制约了抢修进度。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抢修团队强化预警监测,完善预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争分夺秒地推进抢修工作。
万卧线抢修前线,指挥部一边紧急调用其他项目材料到现场,解决弯管定制的材料难题;一边攻克管道路由难关。无人机镜头下,一侧山崩地裂,一侧密林未知,挑战前所未有。指挥部紧急动员:“18小时初定路由,48小时锁定方案!”以时间为令,向抢修极限发起挑战。
无人机编队迅速响应,穿梭山谷,全方位捕捉潜在路由影像。高精度测绘激光雷达无人机加入战斗,以厘米级精度穿透密林,捕捉微细地形,构建精准数字高程模型。
抢修团队根据实时回传的数据,绘制了抢修“精准导航”。夜幕下,抢修现场灯火不息,人机协同,在复杂地形中另辟蹊径,加速了供气恢复进程。13日晚,现场图像建模初步完成,预设的三条路由均符合施工和技术要求,令人振奋。
14日凌晨3点,高精度无人机数据揭示了惊人发现:规划路由需穿越滑坡堰塞湖,危机四伏。现场负责人直言,施工复杂,风险难测。三条路由均不能满足安全环保、施工效率的要求,路由选择陷入了棘手的瓶颈。气矿团队迅速应变,聚焦岩质滑坡,决心在不可能中探寻抢修新径。
树立行业抢修典范
“从滑坡体背后走!”在这紧要关头,有人提出了这一大胆构想,激发了团队的热议。经过激光无人机测绘与实地勘察,终于在险峻的“夹缝”中开辟出新路由。
抢修方案获得多方认可后,指挥部力促企地沟通。对接会中,滑坡范围界定与规划局评估相吻合,施工路由正式确定,并得到了油气田公司的高度认可。
其间,忠县县委迅速行动,带领忠县应急管理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业局等相关政府部门,高效协同,全力配合抢修工作。他们紧急审议并迅速批准了施工方案,确保抢修工作无障碍推进,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管道运行。
为确保施工顺畅,指挥部和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当地村民的诉求,迅速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采取有力措施。他们挨家挨户深入村民家中,耐心解释政策,并调整优化方案,以回应村民关切,快速破除施工障碍,全力保障工程进度与效率。
此次大型岩质滑坡抢修中,重矿人凭借坚韧不拔、勇于战斗的精神,以非凡的毅力与技能,穿越冲沟、峻岭,完成了总长770米的焊接工作,焊口合格率达到100%。在火险预警下,他们科学管控,安全穿越了5000平方米的密林,确保了施工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胜利。
管道修复后,日供气量回升至120万方,有力保障了能源的稳定供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此举不仅是重庆气矿责任担当的生动实践,更是忠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高效协同、共克时艰的有力证明。未来,企地双方将深化合作,共筑能源安全防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重庆气矿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抢修虽然面临艰巨的挑战和重重困难,但通过无人机搭载的高精度测绘系统,实现了对滑坡区域的细致勘查与稳定性精准研判。这既高效应对了施工难题,又兼顾了生态保护,成功跨越了地形障碍。此举彰显了决策的科学前瞻性与可行性,成功树立了行业抢修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