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寻 韩超 通讯员 周莹莹 赵泽平阳
“瓶改管”,是指将瓶装液化石油气改为管道天然气,不仅可提高燃气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隐患事故,更是一项惠民工程,使百姓能用上更安全、便捷的天然气。
今年1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推进瓶装液化石油气“瓶改管”“瓶改电”工作方案》,鼓励引导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的餐饮等场所“瓶改管”,并在6月底前,基本完成风险较大的餐饮等场所改造工作,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消除安全隐患。各地政府与管道燃气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西南油气田公司按期交出“瓶改管”成绩单,其中,华油公司双天司完成改造项目2401个,彰显了回应用户期盼、服务燃气民生的担当。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华油公司双天司,从“瓶改管”的最前线探访事件经过,记录下3名当事人与“瓶改管”的故事。
“最关键的是,心里头踏实了呀”
“轰……”随着风箱开到最大,蓝色火焰蹿上灶台,欢快地环抱着铁锅。陶玉清站在灶台旁,熟练地颠锅翻勺,新鲜的食材相互碰撞,随着她的节奏翻腾舞蹈。撒佐料、调小火,食材在文火滋养下激发出最大的香味。15分钟后,这道特色藿香大鲫鱼便可出锅呈盘。
时间已来到中午11点,饭店的客人们陆续落座,等待享用美食。在陶玉清身后,一大锅卤水“咕嘟咕嘟”冒着泡,浸润着里面丰富的食材,有鸡爪、兔头、鹅翅膀。“这些都是我的拿手菜。”陶玉清笑着介绍,汗珠早已布满她红润的脸颊。
陶玉清是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板桥社区四嫂饭庄的老板,今年59岁,经营这家店已有15年光景。从一家小小的饭馆,发展到如今可容纳两三百人的大饭庄,陶玉清的日子如同这炒菜的火,越过越旺。
站在窗明几净的厨房,陶玉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幸福感来自她可以为客人烹制美味,安全感则源自管道天然气的到来。在她脚下,一根黄色管线沿着两个大灶台边延伸;在她头顶上,3台可燃气体检测仪24小时工作,立体式守护着厨房的安全。
6月18日,陶玉清的饭庄开始使用管道天然气,谈及这段时间的感受,她坦言,“晚上睡觉都踏实了。”
以往,饭庄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每次搬动液化气罐,她的心里都在打鼓,晚上关门前,一定要反复确认气罐的开关是否关好,“不然不踏实,害怕出事得很。”
即使没有从新闻里过多了解燃气爆炸事故,陶玉清也知道使用液化气罐的风险。在综合考虑价格、安全等因素后,她折中选择使用植物油作为主要燃料,配合使用液化气罐。“虽然成本更高,但比罐罐气安全,至少遇到明火,不得爆炸。”这是陶玉清算的安全账。
一切在今年有了改变。随着四川省全面推进“瓶改管”工作,餐饮场所可以申请进行“瓶改管”。这个消息很快由社区和华油公司双天司的工作人员带到了陶玉清身边。更让陶玉清惊喜的是,“瓶改管”费用采取4:3:3的优惠政策,政府给四成,天然气公司给三成,她只需支付三成的钱。“更安全不说,价格也实惠,划算。”陶玉清觉得这个事靠谱。
由于使用天然气的灶台与使用植物油的灶台不一样,需要更换,即使是租下的铺面,陶玉清也愿意做这笔投资,“长远来看,肯定不会亏,最关键的是,心里头踏实了呀。”陶玉清二话不说就去现场登记报名。很快,华油公司双天司派出设计人员到店里勘察,现场画出管道设计草图。一切都符合条件,签合同、交钱,准备动工。
那段时间,成都高温难耐,华油公司双天司的人员就在饭庄的空地处焊接、组装管线。他们干活时话不多,动作快,“都不咋个休息,真能吃苦啊。”陶玉清在旁边看着,时不时送上茶水,给他们解解暑。
仅一天时间,天然气管道就安装成功,陶玉清希望在晚上通气,这样不会影响第二天做生意。6月17日19时,华油公司双天司员工如约而至,2小时后,黄色的天然气管道和可燃气体检测仪在白净的厨房安下家,为饭庄带来了希望的色彩。
一个月后,陶玉清在手机上缴纳了燃气费,对比以往,费用节约了30%。陶玉清乐开了花。
“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望啊”
11时30分,李和平来到“熊大爷现包饺子”馆,与餐馆工作人员热络地打着招呼。
作为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应急管理办安全员,李和平的日常工作就是走街串巷,向商家和居民科普安全知识,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难事。
从事安全工作12年,李和平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从白炽灯的发热原理到火灾事故的预防处理,李和平都能说个头头是道。甚至两夫妻吵架,都要请他去讲和,“老百姓找到我,就说明他们正需要我,绝对不能怠慢。”
这次来到饺子馆,李和平是想了解商家使用管道天然气的情况。饺子馆负责人说,他们是十几天前才租下门面,正是看中这里通了天然气管道,方便做餐饮。不少房东也告诉李和平,“瓶改管”以后,铺子更好出租了。
“瓶改管”期间,在当地政府的牵头统筹下,东升街道与华油公司双天司紧密联动,共同上门宣传、摸排“瓶改管”情况。李和平平时工作就很负责,这次跟石油人结伴,让他直呼石油人对待工作更认真、更有责任感。
“瓶改管”宣传时,李和平带着华油公司双天司的员工挨家挨户走访摸排,确保做到应改尽改、不漏一户,“力度大、动作快,不管周末还是节假日,大家没休息过,都是加班加点干。”李和平感慨。
为让宣传工作更有实效,他们打出组合拳,一边发动小区物业当上“打更人”,在居民下班的时间段,拿着小喇叭在小区转,广播里循环播放“瓶改管”和燃气使用相关知识。遛弯的老大爷看到他们就知道,宣传燃气安全的人又来了。
另一边,他们在广场、公园等地方摆摊设点,扩大“瓶改管”宣传范围。华油公司双天司党员突击队、青年志愿者冲在最前线,为居民介绍“瓶改管”相关政策和改管条件,讲解使用管道天然气的优势,面对面帮助商家算好“安全账”和“经济账”。
“那些年轻娃娃辛苦得很,嘴皮都说干了。”李和平看到现场十分火爆,络绎不绝的居民前来咨询、办理“瓶改管”,连打印合同的打印机都坏了2台,直冒黑烟。
这样的场景,让李和平心里有种道不出的踏实,“说明大家的安全意识更强了。”
李和平所在的东升街道有50多万人口,分布着23个社区,餐饮店众多。在他看来,这里是烟火气旺的地方,也是老百姓能把生活过起走的地方。“大家花几十元就能吃得舒舒服服,幸福指数很高,都愿意在这里生活、经营。”李和平认为,安逸舒坦的背后,是安全带来的底气。
一直以来,街道、社区和华油公司双天司都保持着良好的地企关系,从燃气隐患专项整治到燃气泄漏应急演练,双方在保障燃气安全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都是为了老百姓好,天然气公司全力以赴,我们责无旁贷,必须积极配合。”李和平说道,“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望啊。”
“安全上永远松不了气”
12时30分,华油公司双天司副经理杨橡楠吃过午饭,在办公室查看“瓶改管”推进情况。按照工作计划,公司在6月30日前已基本完成重点类场所改造,只剩下一些收尾事项。
此时,华油公司双天司办公楼很安静,员工们都在进餐或午休。而几个月前“瓶改管”火热推进期间,这里的办公室挤满了人,都是前来签约办理“瓶改管”的居民。不得已,杨橡楠把签约地点扩散到7个营业点,更方便群众办事。
杨橡楠坦言,这次推进“瓶改管”,也为公司管理机制优化带来了契机,促使流程更优、效率更高。
现场出具管道设计草图就是一大改变。以往,天然气公司设计人员先在现场勘察测量,回到办公室后再整理数据、电脑画图,确定设计方案。如今,设计人员现场就能手绘管道示意图,向用户确认,加快了工作进度。杨橡楠介绍,最迅速的一次,他们上午勘察现场、画图,下午签订合同、备料,第二天就上门安装。
“我们还提前备料,缩短物资准备时间。优化设计方案,统一对同类型用户实施改造。调整预算方式,实现清单快速报价,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杨橡楠对这些变化如数家珍。同时,他们抽调经验丰富的作业人员组成专项班组,制定严格的施工标准和质量检查机制,做到“完成一家、验收一家,合格一家、通气一家、安全一家”。
在一系列有力举措的推进下,华油公司双天司在3个月时间内排查了4349户,改造2401户,不仅得到用户和商家的认可,也收获了当地政府的肯定。
7月8日,在“瓶改管”工作对接会上,成都市双流区经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谢宇对华油公司双天司“瓶改管”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认可。“这次合作也加强了行业内外的沟通交流,地企关系渐趋融洽,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成都市的燃气安全水平必将得到全面提升。”谢宇说道。
现在,杨橡楠走进“瓶改管”商家的厨房进行安全检查,最直观的感受是,“起码从视觉上看,不再胆战心惊。”他回忆,以前一进厨房,看到里面集中堆放着好几个液化气罐就感到很紧张。
不过杨橡楠也表示,完成“瓶改管”工作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瓶改管”后,天然气用户增多、用气量加大,对华油公司双天司的安全管理和生产经营也带来了挑战。公司经营区域有9个镇、街,天然气管道4631.88公里,每多一米管道就多一米风险,大家必须更加认真谨慎,持续守住燃气安全底线。
为此,华油公司双天司也做足了准备,把牢各个关卡。狠抓设计方案、工程质量、材料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把的是“源头关”;坚持入户安检、定期排查,消除安全隐患,把的是“持久关”。更令人安心的是,在华油公司调度大厅,生产信息发布系统、智能管道巡护系统、抢险维修系统、客服信息系统等智能化卫士24小时在线,远程实时监控,守住了燃气安全的总开关。
“安全上永远松不了气。因为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杨橡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