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西南油气田公司

碳封存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

本报讯 (吴潇 特约记者 胡思琪)7月8日,从西南油气田公司获悉,安研院针对咸水层封存二氧化碳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将对后期在四川盆地进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具有重大意义。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作为CCS/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要环节,是在“双碳”目标下,有效减排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效应最直接的方式。随着公司天然气产量的日益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大幅上升。为了科学、有效、可靠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安研院一直致力于CCS/CCUS技术研究。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指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某种方式固定或隔离在地球的地质结构中,以减少其在大气中的浓度,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目的。”安研院课题组研究成员肖静雯介绍道,“不同的地质条件碳封存机制存在显著差异,二氧化碳在地下的‘安分’程度也就不同。”

据介绍,二氧化碳封存机制主要包括构造封存、残余封存、溶解封存和矿化封存四种。前三种为物理封存,易受地质构造运动及施工等影响,而矿化封存属于化学封存,二氧化碳溶于水与储层岩石矿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稳定矿物沉淀,可以达到永久封存的目的,是最安全的方式。此次针对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的基础研究,就是希望探明在不同地质条件下二氧化碳矿化封存的反应机理过程。

课题组在充分调研西南油气田公司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四川盆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岩心尺度到气藏尺度开展研究。研究明确了不同浓度二氧化碳注入特定地层后,储集岩和地层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及二氧化碳在储层中长期迁移的反应特征,明晰了二氧化碳封存机理和主控因素,提出了砂岩与碳酸盐岩两类咸水层封存二氧化碳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据悉,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理论,对四川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储层形成机理及开发过程中储层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 2024-07-13 吴潇 胡思琪 西南油气田公司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8368.html 1 碳封存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