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云
“半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吃饭了。”62岁的老冯在手机上调好闹钟,看着燃气灶上煨着腊猪蹄的压力锅,嘴里嘟囔着。
他背起背篓,离开院子,到菜园中摘了点已经长老的小白菜准备喂鸭子。
外出务工30年的老冯,如今回到川西村里的老家开启养老生活,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摆脱做饭烧柴火的日子。
他在菜园埂上一边走着,思绪不经意间回到了过去……
40年前,母亲用稻草、麦秆、油菜秸秆当柴火,在没有烟囱的“鸡窝灶”上给一家老小煮红苕稀饭。老冯还记得,浓烟不断地从放柴火的灶孔冒出,3米高的灶房有一半充满了滚滚浓烟,母亲就那样一边咳嗽、一边弯腰低头塞进一把把柴火,然后再抓紧时间快速跑到屋外缓口气。那时,老冯就想着,如果有一天做饭不这么费劲该多好。
30年前,老婆在带着烟囱的“漏灰灶”上给全家人烙饼,自己在灶台前时不时帮着添一把柴火,孩子踮着脚、扶着灶台向锅里张望,地面和案桌上的灰尘悄悄少了一大半。当时,老冯又想,如果以后不用每天天不亮就去山上拾柴火,那该多好。
20年前,亲戚在瓶装液化石油气灶上蒸鸡蛋羹。听说老冯一家回家过年的时候要去他们家串门,亲戚特地骑着他那辆老式的凤凰牌“二八大杠”,去20里地外的镇上充气站购买了一大瓶液化气,备着过年用。当时,老冯想着,如果有一天大家能用上不间断的液化气,那该多好。
10年前,回家过年的老冯,听说镇上已经通上了天然气,接下来可能还要通到乡里、村里。
去年结束了外出务工生涯的老冯回到老家,第一时间就催促孩子到燃气公司提交申请,天然气管线很快就铺到了老屋。老冯望着灶台上蓝色的火焰,就像做梦一样,以前遥不可及的梦想就这样实现了,盼了一辈子,天然气终于进了自家的门。
“吃饭了!”老伴儿喊了他一声。老冯背着小白菜回到院里,给后院的鸭子扔上一些,洗把脸坐下后,望着老木桌上老伴儿已经盛好的腊猪蹄和米饭,想着以后做饭时不用经受浓烟的侵扰、不用天不亮就上山拾柴火、不用推着自行车去20里地外搬液化气瓶;又想着给城里小孙女养的鸭子又大了一圈,想着孙女回来就用天然气给她炖鸭汤,老冯微微一笑,端起碗,喝了口猪蹄汤。“啧……”像是被烫了一下,又像是喝完汤以后的回甘,他嘴里咕哝着:“这样的生活真来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