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遥望气流浩浩荡荡奔向远方

苏59区块施工现场的党课

田文华在检查采气树工艺流程安装质量

苏46区块一期工程集输主干管线焊接

人拉肩扛往工地送焊机

□杨晓亮/文 谭诗凡/图

盛夏,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苏里格气田苏46区块集气中心站建设现场,一大群“红工衣”忙忙碌碌,一台台设备有序就位,一根根管道正在延伸……场地中间,一面巨大的“四川油建”大旗在风中猎猎招展,犹如燃烧的火焰,映红了大漠的上空。

这是四川油建为苏里格气田承建的第20座集气站,在此之前,他们已扎根毛乌素沙漠18年,是最早参加苏里格气田规模开发的施工单位之一。

18年来,一批又一批川建人投身苏里格气田开发大潮,用青春年华在大漠之上书写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新时代答卷。他们的故事,就和这遍布毛乌素沙漠的井场和管线一样,数不尽、道不完……

回想2006年春,毛乌素沙漠腹地,苏里格气田大会战正式拉开帷幕。3月,苏里格第一天然气处理厂破土动工,打响了四川油建公司建设苏里格气田的第一枪。

时任四川油建公司第3工程队指导员的田文华还清楚记得,那是5月10日,他正代表3队在乌鲁木齐参加集团公司“百面红旗”单位交流学习会议。一通来自内蒙古乌审旗的电话,让他和苏里格气田结下了不解之缘。

“施工任务比较重,你赶紧带着3队来突击一下。”

打来电话的施工项目部副经理杨林,正是曾经带领3队在西气东输工程拼下“百面红旗”荣誉称号的前任队长。

“请老队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3天后,田文华带着这支“百面红旗”工程队,从山清水秀的四川一头扎进了荒凉的毛乌素沙漠。

刚入职没多久的电焊工杨松,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出发前,他曾无数次幻想过沙漠的样子,但眼前的一切,远比他想象的要艰苦得多。

杨松和工友们住的是自己搭建的简易板房,白天闷热,到了晚上又四处漏风,早上起来被子上全是沙。就连生活用水都得用洒水车从几十公里外的乌审旗运来,一次装满十几个大桶,当宝贝似的地锁在板房里。这可是几十号人一周的生活用水。

最头疼的是——没路。

上下班没路,拉运管材机具没路,送饭送水没路……车辆轰足了油门在沙山沙谷间冲刺,能冲到哪儿算哪儿,陷住了大家就下车推,实在推不动了就人拉肩扛着设备或者饭食往工地上送。

有一次,一车采气用的钢管,陷在了离工地200米的沙梁子上。杨松和工友们两人一根扛着往里运,几个来回下来,两个肩膀都磨破了皮,豆大的汗珠往下掉。坚持着运完了,杨松累得双腿直打颤,心里那个气紧啊,怎么喘都不够。

杨松也不是没想过撂挑子走人,但理智告诉他,当“逃兵”是会被人耻笑的。他想起了师傅常说的老一代“川建人”艰苦奋斗建设新疆塔里木油田和青海格尔木炼油厂的故事,他还想起了不久前指导员给大家上思政课时说的话:“我们是‘百面红旗’工程队!既然来了,就要干出个样子来……”

挺过了最初的不适应,3队建设苏里格气田的第一战——苏5区块一期工程,也逐渐迎来了高峰期。

6月底,两条集输主干线的安装刚进入冲刺阶段,苏5-1、苏5-2集气站又同时开始了基础浇筑。在晒得滚烫的沙漠里,杨松和他的工友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重复加工管口、组对管口、焊接管口……铁屑飞溅、焊花舞动,管道不断向前生长。

热得实在受不了,就喝一支藿香正气液,降降暑气又接着干。不时放下焊把钳一口气灌上好几瓶凉水,不一会儿就化作工衣后背的汗渍,是一圈又一圈触目的白。

那段时间,每个人都忙得除了工作就只剩吃饭睡觉。杨松上午还在焊接集输管线,下午就到井场上为采气树工艺流程焊起了阀门;集气站里吊装设备,田文华监护了一整天,晚上又赶到采气管线施工现场检查试压情况。就连杨林也天天在机组蹲点,为施工一线协调解决困难。整个3队只有一个话题、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为了工程按时投产,拼了!

这场硬仗足足打了3个月。当年8月30日,苏5区块一期工程如期完工。20余公里管线横亘大漠,两座集气站平地而起。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来不及松口气,3队又兵分两路——副队长查华彬带着3个机组的人员,增援苏里格第一天然气处理厂建设;剩余人员跟着田文华奔赴桃7区块一期工程,继续“开荒”。

放下行李,来不及问住哪儿,查华彬首先就要来了处理厂的施工图,一屁股坐在不知道是谁的办公桌前研究起材料到货情况、设备安装情况、管沟开挖进度……越看疑问越多,索性带着几个机组长到工地上实地踏勘。看完回来,又风风火火地一头扎进了施工项目部的办公室。而机组的员工们,则熬夜背起了焊接工艺参数……

3队用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处理厂的建设之中。工地上,闪烁的焊花又多出了密密麻麻的一片,忙碌的石油红又耀眼了几分,犹如涓涓细流汇入到滔滔江河,向着大海的方向奔腾而去。

11月,好消息传来——处理厂一期工程、桃7区块一期工程均按时投产。大半年的时间,四川油建公司一共完成新建处理厂1座、集气站4座、管线50余公里、气井采气树工艺流程安装30余口。埋藏在毛乌素沙漠下的天然气,呼啸着从采气树冲出地面,沿着管线经过集气站和处理厂后,浩浩荡荡奔向全国各地。

与此同时,一份重要的通知也从成都发到了乌审旗:“为更好地服务苏里格气田建设,经研究决定,整合陕蒙片区施工力量成立四川油建公司陕蒙项目部……”成员名单中,杨林、田文华、查华彬、杨松等名字赫然在列。

长天流云、时光飞度。几经艰苦的奋战,转眼间,时间来到2024年5月13日,苏46区块集气中心站的建设,已进行到了试压这最后一道工序。

只见车辆沿着笔直的柏油路,开到了集气站门口。在一堆红工衣中,施工项目部副经理田文华正在忙碌的身影如此醒目,和18年前刚来苏里格“开荒”时相比,他早已两鬓斑白。工作终于打下了基础,但像田文华这样的“老苏里格”们,却已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

从三十几岁到五十多岁,从风华正茂到华发丛生,田文华把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苏里格气田开发事业。家里曾几次要求他向公司申请调回成都工作,他都没有同意。田文华说,到苏里格是自己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在这里,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逝去的是青春年华,建设起来的却是大气田。

一说起苏里格,田文华满是自豪:“瞧!这些井场、集气站、处理厂都是我参与建设的。”

他的手指沿着气流的方向,在晚霞满天的毛乌素沙漠上划过。最后停留的地方,正是远方华灯初上的万家灯火……

--> 2024-06-29 杨晓亮 谭诗凡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8180.html 1 遥望气流浩浩荡荡奔向远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