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大珠小珠落玉盘

□邓渝

“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透过那一首首熟悉的童谣,成都就这么不通情理地,根植在了我儿时的心底。

回首1988年,我从巴十中高中毕业,顺利地考入了心仪的学校——成都华阳技工学校。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实现小时候的梦想,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只有一个想法,让快乐飞得再久一点。

到了成都一看,嘿,这里与爬坡上坎的重庆相比,真儿个另有一番风味。这里的地,好平;这里的自行车,好多;这里的小吃,好精致;这里的杜甫草堂,一间茅屋,千百年来,不为秋风所破。是我向往的城,恢宏而壮丽。

两年的技校生活,匆匆,如风拂过。临毕业时,同班的陈同学拿着一首李白的《蜀道难》,突兀地问了一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通三班的才子,这句作何解?”

我瞟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别忘了,李白还有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呢。”

后来,我被分配到了沙坪原川东钻探公司钻一分公司的驻地,成了石油通信行业的一名载波工。从此,我白天维护设备、调试电路;夜晚,与笔为友、与字同睡。真是推窗不问庭前月,一任梅花长精神。

我以为日子就会这样山高水长地下去,没想到,命运有一只手,会突如其来敲我的门。

1997年,在阔别学校七年之后,我又拿起书本复习了起来。久别了,那些亲爱的数学公式;久别了,那些难忘的文言句式;久别了,旧书重读啊,有春潮经过。

考试如愿通过,我有幸成为电子科大成教班的一名学生。离开重庆之前,我独自去了一趟朝天门,站在起航的地方,望着大江东去,我内心遥问当年的陈同学:“峨眉山月半轮秋”,成都,是否还是当年的旧貌?

七年过去,成都啊成都,变得熟悉而陌生。原来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才能抵达,如今,通了高速公路,3个小时就到了。锦城街边的茶馆,许多成了麻辣烫店。华阳技校附近的旧书摊也没了踪迹,一个个新式理发室如雨后春笋,触目皆是。我站在技校的门口,一时惘然。

在电子科大三年的进修,又是转瞬而过。临别时,我站在西苑的简易桥上,只是轻轻地念了一句:悄悄地我来了,正如我悄悄地去;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成都的一片云彩。

回到原单位后,已是2000年,一些始料未及的变化,正在潮水般袭来:载波设备淘汰了,人员超编,工作量变得不饱和。抉择,成了那个时候最重要的命题。

我轻轻地放下了我的毕业证,然后,背起帆布工具包,投入到了电话安装工作中。没想到的是,从我拿起榔头的那一刻起,我平凡的生活会变得如此不同,会从城市走向大山,会与一口口气井“近距离亲近”。

于是,在走向井站的路上,我开始写诗、写散文,写我的所思所想。这些平凡的文字,一旦逢山遇水,还真能开花结果呢!

这不,2024年4月底,我接到了通知,邀我参加在成都举行的“四川油气田好新闻”评选。我站在宣汉渡口河的施工现场,四顾无人,我大喊了一声:“成都,我又来了。”

5月9日,一群怀揣石油文艺使命和梦想的人相聚在一起,一篇篇富有油味的文字渐次翻开,足以一室生香。研讨会上,有老师说:“面对跨越400亿的西南油气能源大格局,我们的石油文学作品是否拿得出手?”

有老师说:“新媒体正在开疆扩土,纸媒如何能走出重围?”

有老师说:“创新的前提是守正,没有跑道,文字的突破怎能飞向天际?”

一个个抛出的观点,令我有如电击;一个个崭新的片段,在我眼前接踵而至。

是啊,我工作过的沙坪载波室,随着重庆国际机场的二期扩建,从此,永远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只是每次车过沙坪坝,我还能感受到,那里分明还有油气保供的豪迈在激荡。

是啊,我读过的华阳技校,三十四年过去,母校的大门今非昔比。可那条熟悉的小路,我摸黑也能走得四平八稳,心中的情感永远不会磨灭。

是啊,我求学过的电子科大,西苑的那座简易桥早已不见了,只有沙河的流水,哗哗在问我:你是从前那个求学的少年吗?

……

车到重庆北站。站台上,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娃,正拉扯着她的家婆,欢快地向着即将出发的高铁奔去。

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启迪和欣慰。新的,旧的,就这么手拉着手,这是多么温暖的隐喻。

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岁月是一首歌,谁的人生,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呢?只是啊,那落下的,不是痛苦的泪珠儿,而是一声声生活的清脆。

--> 2024-05-21 邓渝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7582.html 1 大珠小珠落玉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