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彭刚 李琦 通讯员 谢雯洁
阳春三月,春和景明。在攀枝花,一排排银色太阳能光伏板在房顶上熠熠生辉;在安岳,天然气余压发电装置已连续稳定运行超过1900小时……
近年来,西南油气田公司不断夯实天然气上产“家底”,积极探索新能源转型方向,一批批项目提速落地,展现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
作为国内天然气上产主力军,西南油气田公司认真践行“天然气+新能源”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合作开发路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围绕新能源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市场开发、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的新能源业务一体化管理体系。
每一个拥抱新形势的春天,都是一座里程碑。西南油气田公司瞄准新能源上升曲线,将进一步为建设天然气全产业链创新创效双标杆企业、“业务多元、产品多样”的绿色能源综合性公司贡献新力量。
聚力管理:完善一套新体系
随着世界能源体系加速向低碳化演变,石油企业纷纷开启转型之路,新能源变革成为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次“大考”,西南油气田公司积极开启新能源发展探索之路,谋求未来竞速新方向。
2021年,西南油气田公司首次召开新能源业务工作会,完成新能源业务的顶层设计、队伍组建和培训,实施攀枝花川港钒钛配气站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为公司新能源发展奠定基础,擘划蓝图。
2022年,西南油气田公司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双碳与新能源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完善管理体系,形成“规划牵头、业务主导、院所支撑”的管理模式,全力打造“天然气+”五大业务链的绿色发展西油模式。
眼下,气、电、热、氢深度融合的绿色产业结构一步步变成现实,新能源发展的路线清晰可见。
西南油气田公司按照部署要求,去年,在对标学习新能源行业头部企业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一套“管理模式多样、人员配置灵活、外部支撑完善”的新能源项目全周期、一体化柔性管理体系,有效克服了人力资源短缺、工作量骤增等刚性困难,实现了“以柔克刚”的工作局面,新能源业务多点开花,捷报频传。
拓宽市场:取得两大新突破
践行“天然气+新能源”融合发展战略,西南油气田公司新能源业务不断拓宽——
今年1月投运宁夏和宁化学厂区屋顶建设光伏发电装置,总装机规模0.48万千瓦,年发电量596万千瓦时,累计发电50.5万千瓦时。
在磨溪、安岳、剑阁等净化厂以及西区末站、纳溪站等5座厂、场站新建余压发电装置7套,总装机规模0.53万千瓦,年发电量3286万千瓦时。安岳、剑阁净化厂累计发电62.3万千瓦时。
2023年,公司大力拓展区外市场,联合中电建、川电咨询等地方规划编制单位,结合区域资源现状、规划和需求情况,对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河南等地逐一“精准画像”。
此外,公司获取风光指标33万千瓦,成功中标攀枝花、重庆等地风光电项目,风光获取任务指标完成率达110%。通过天然气用户资源、合资合作等方式获取地热供暖面积74.7万平方米,地热获取任务指标完成率达150%,实现了区外风光、地热指标零的突破。
通过高效推进、创新模式、强化联动、厘清界面等措施,公司高效开展工程建设4项,提前筹备工程实施1项,基本建成公司首个余压发电科研项目、首个分布式光伏示范工程、首个规模化推广应用的余压发电示范工程和首个矿权范围外分布式光伏工程,项目建设取得全面突破。
破题发展:形成三种新模式
面对外部激烈竞争、油气企业转型发展起步较晚等瓶颈,西南油气田公司如何破题?
写好一个“实”字,展现一个“新”字。去年,公司积极对标学习总结,形成3种具备实用性、灵活性、高效性的新能源项目管理新模式,实现了新能源项目管理从“不知怎么干”向“有思路、有方法、有效率”的状态转变,有效解决了新能源存在的业务职能分工、管理模式和人员结构三大问题。
形成统干结合工作模式。探索区内外项目事业部与属地二级单位的分工协作,区内项目事业部负责统筹,属地二级单位负责实施;区外项目事业部负责实施,属地二级单位提供支撑,实现项目的有效推进。
形成项目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实施“1+3+N”项目一体化管理,通过“1个项目经理整体把控、3个副经理专业负责、N个项目组成员具体实施”的方式协同推进项目实施,实现高效管理。
形成人员柔性组织模式。探索组建项目团队和外部管理支撑两种方式,采用“事业部+内部团队+外聘人员/项目咨询”三位一体组织方式,解决项目全流程专业人员短缺、经验缺乏等问题。
深耕四川盆地60余年间,在开发常规气、上产页岩气、攻坚致密气、推进高含硫的过程中,西南油气田公司踔厉奋发,沉淀技术、锻炼队伍,积累了宝贵经验。如今,新能源业务从零开始,加速成长,将在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展现出新作为、新气象、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