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廖光明)随着气矿发展迈入快车道,川西北气矿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数智化能力赋能安全生产,不断激发气田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目前,气矿生产井站信息化覆盖率95%,关键动设备远程可控率100%,生产现场实现全面感知,气田开发整体实现自动化生产。
基础设施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石,该气矿高度重视,全面推进云、网、端基础设施,信息化覆盖率达95.1%,通信正常率、设备在线率99%以上,生产现场实现“听得见、看得清、切得断、控得住”。去年,该气矿规划转型配套项目40余个,建设云、网、端基础设施,推动数据采集、自动控制全覆盖,在西南油气田公司首次实现生产实时数据一键同步汇总,并首次实现含硫场站气田水自动装车,缩短装车时间40%。
数字化转型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该气矿联合行业专业公司组建数字化转型联合创新体,与数智分公司开展联合创新,加强在致密气一体化撬装、无人机智能巡检、智能气田水装车撬装等方面的联合创新项目孵化,助力气田安全高效开发。与昆仑数智公司开展联合创新,在网络安全架构、通信架构优化、应用系统一体化整合等方面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形成技术储备。
该气矿始终坚持培养全员数字化思维,通过联合华为公司举办数字化转型高级研修班、开展信息化技术交流培训、提升员工信息化操作技能水平等多项举措,促进管理干部、技术人员、操作员工三支队伍意识转变及技能提升,让全体员工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技术赋能提效益,释放科技创新活力。针对开发生产中的瓶颈问题,该气矿大胆创新,在采气作业区应用低成本、低功耗、一体化信息化技术,建设成本减少30%以上,推动开发生产效率和效益提升。在天然气净化厂创新采用AI智能分析、泄漏监测等技术有效降低人员劳动强度,提高风险管控水平,人工巡检频率减少50%。
同时,该气矿在中62井建成西南油气田公司首个零碳低功耗井站,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一体化撬装、无线仪表等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和自动控制,运维费用降低约25%,建设费用降低30%以上,并在50余口低效井进行了推广应用。由气矿自主研发的一体化控制撬装,整合自控、通信、网络等系统,目前已在文浅201井使用,可节约信息化建设费用30%以上,缩短建设周期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