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走向远方

□王永武 文/图

1985年,我考取了四川油建技工学校,离开农村,前往当时对我而言的远方城市——内江。

经过两年的学习,在第三年里,我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渠县脱硫厂实习。在这个脱硫厂,我见到了奋战在这里而很少回家的父亲。那一年,父亲52岁,已是一名技术精湛的铆工。

我目睹了他带领班组制作安装天然气处理厂90米尾气烟囱的非凡之举:从钢结构框架制作、筒体组焊到用卷扬机起吊到位的全过程,准备期6个月,起吊用时1天,这在当时已是可喜可贺的建设佳绩。由此,我对一直耕耘在远方的父亲更加敬佩。

晚上,在用牛毛毡搭的宿舍里,父亲给我讲述了1977年他建设垫江卧龙河脱硫厂的故事。他说,那时制造业整体落后,我们要对卧龙河地下的含硫天然气进行净化处理,但缺技术、缺装备,困难太多、太大,只能选择从工业较为发达的日本购买脱硫塔、吸收塔等专业设备,来建造这里的第一座天然气处理厂。父亲有幸参与了这个厂的建设,中方建设人员同60个日本工程师一起干了一年半才完成,厂建好了,我们的技术也学到手了。

1986年,父亲参与了汉江复线(跨越)工程的建设。这一工程采用人工开挖地锚、竖立抱杆的土办法,硬是摸索出了一条路子,后来荣获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父亲也因在工程中的优异表现,被上级组织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其证书保存至今。

在我父亲那个年代,油气管道建设中还在使用三木搭、四木搭、手拉葫芦等传统施工机具,而今,这些设备早就被大吨位吊管机、大型吊车等现代设备所取代,过去一年才能建成的长输管道,现在半年就能完成;过去三年才能建成的天然气处理厂,现在一年就能建成投产。在新的时代中,国家能源建设正在快速发展,我们的天然气处理技术越来越成熟,施工装备越来越先进,市场版图也拓展到海外。在我父亲的那个年代,我们还要去高价进口国外设备,而今天,我们这一代石油人带着我国自行研发的设备和国际一流的技术操作理念,代表中国建设者走出国门,足迹遍布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8月,我也从青山绿水的成都出发,远赴6000公里外的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与那里的近万名中土员工一起,建设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合作的油气项目——巴格德雷第一天然气处理厂。

当时,正值沙漠里的高温季节,白天地表最高温度达55摄氏度。高温和不时袭来的沙尘暴严酷地考验着每位建设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采取“5+2”、“白+黑”的工作方式,仅用18个月就建成了一座年处理能力60亿方的天然气处理厂,安全生产超过1500万工时。

随后我们又建成了第二天然气处理厂、南约洛坦100亿方天然气处理厂等工程,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我们还主动到查尔朱市安特拉普第一中学看望老师和学生,并送去教学器材、书籍等用品,为当地的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还记得工程完工后,中方首批115名员工即将回国。告别那日,两国员工依依不舍,不停地问候、不停地握手、不停地合影,还有土方员工家属送来当地美食烤包子,让中方员工一定要带回国给亲人尝尝……这动情的一幕幕,在我的镜头中变成了永恒。我以《土国兄弟 离别也是一种美丽》的图文稿件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发表在了《四川石油报》。

接下来,我们又承建了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境内段创下了国内管道建设史上“管桥多管同跨、荷载最大、桥隧直连、地质条件复杂、跨国际河流数量最多”等多项之最,其中怒江跨越创“中石油悬索式主跨最大”等五项新纪录,荣获了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

辉煌的背后,是一代代石油人远离家人、远离祖国、奔赴远方的一次又一次付出。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情,用苦干实干,在荒野建成一条条能源大动脉,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源源不断的天然气温暖了千家万户。

父亲进入石油行业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缺油少气的艰难时期,他们以那代人特有的坚毅,展现了属于他们那代人的精气神。而现在的我们,正肩负着新的使命,立志把公司建设成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这注定我们将为了理想继续奔赴远方。

远方,是儿时的梦想、是成年后的事业、是石油人身穿红衣书写未来的舞台。

如今,我也到了满头白发的年龄,即将结束奔向远方的石油生涯,回到妻儿的身边,回到我自己的小家。我也一定会像父亲当初给我讲述他关于远方的故事一样,继续给子女讲述我去过的远方,讲述在那里挥洒的汗水和热泪,让石油精神在一代代年轻人的心中闪闪发光,永远传承。

--> 2024-03-30 王永武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6928.html 1 走向远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