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截至3月23日,铁山坡气田安全生产300天,这是中国石油首个自主开发的特高含硫气田,按照“安全规格等级最高、工业自控水平最高、智能化水平最高、技术经济水平最高”的标准,将数字技术融入气田开发生产全流程。其背后的核心技术支撑,来自勘研院自主研发的“气藏井筒地面一体化”。
气田开发链条涉及地层、井筒、地面三大系统,任何一个节点的变化都会反馈给整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随着油气开发对象逐渐向致密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气以及深层、超深层气藏转移,开发生产各环节数据类型多,数据量庞大,给油气生产带来了挑战。
为建立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气藏开发动态数字孪生预测软件,智能辅助生产决策,勘研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积极建立“气藏—井筒—地面”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原创技术引领产业链升级。
勘研院开发所智能一体化团队深度融合开发技术与人工智能,针对各领域提高采收率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解决了一系列难题,走出了开发技术向智能化发展的新路径。
该套系统可实时获取气藏参数,降低动态监测频率,大量减少专业岗位人员的简单重复性工作。同时,可实时优化调整气藏配产,寻找储量未有效动用区,指导开发井位部署,模拟开停井工况,实时定位并预测硫沉积。
当前,该系统除应用于铁山坡、渡口河—七里北气田外,还可用于川渝、西北等地区的碳酸盐岩气藏开发,致密气、页岩气、储气库以及二氧化碳埋存与利用等新领域同样适用。该团队相关人员介绍,随着科技的发展,系统还可与四维地震等新的监测技术紧密结合,进一步开辟技术攻关新方向。
据悉,3月14日,勘研院项目“智能进化的‘气藏—井筒—地面’数字孪生系统”从全国3000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入围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复赛。目前,开发所智能一体化团队正在不断打磨、提炼项目内容,为下一步项目路演及总决赛做足准备。(邹子涵 李玥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