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渝
“眼哥”姓任,名胜忠,曾经多年扎根于井队,苦学于职大,常年深耕在通信技术领域,是一位不知疲倦的“麦田守望人”。
“飞仙关,离天三尺三,手可摘星星。号子一喊,人在白云边。”
这是罗文镇当地的一句顺口溜,“眼哥”时常挂在嘴边,形象而贴切。
在“眼哥”看来,铁山坡、飞仙关,那里的一草一木,有的是故事和内容,可以继续挖,直到挖出个金娃娃来。
你别说,一提起铁山坡气田,一提起飞仙关气藏,这个平时戴个眼镜、沉默是金的汉子就会判若两人,只见他双眼发光,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就像江上波涛,永无止歇:“常年在外跑工程的人都知道,每天上报的工作量言简意赅,可是一个字的背后就是一捧汗水。铁山坡这个通信工程项目,一共分四期,我全程参与,一直在现场。好个铁山坡,坡高沟又深,施工条件异常困难,可是,再难,咱通信兵也是兵,不虚的,铁人精神在咱心间。车去不了,脚就是江湖;数据不清晰,磨破工皮鞋也要给它确认巴适。还记得在施工的关键时期,正好是大热天,大家伙儿天天都汗流浃背,工衣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人在大山中,就像一个个蓬头垢面的野人,哪儿还像什么技术专家哟?”
可别说,当我们的光缆随着管道翻山又越岭,向着远方不断挺进时,那时,大家的心境,就跟春播秋收的农人一样,真的很充盈、很富足。
对于走在路上,不断地以地为纸、以心为笔、书写自己人生履历的人来说,一段段旅程,既是一张张票根,更是“我心向明月”的证明。
在南坝,一个没有落叶的深冬的早晨,我在前河的街边,遇到了“眼哥”,他本色不改,身上,似乎还带着铁山坡的仆仆风尘。
“铁山坡的工作结束后,人马还没休息,渡口河产能建设项目的营地通信建设又沸腾开工了。这是个大项目,我感觉就是咱们的‘超级工程’,这么跟你说吧,光是营地建设这一块,办公网络就有230个节点、32个WIFI,还架设了1.9公里的光缆。后面,还有更大的手笔呢……”
事业就像河水,一波一波赶着趟,没个停息。明年,随着渡口河工程的结束,“眼哥”也退休了,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好传帮带,有些事,他打算提前布局,让年轻人多上手,多实习操作。正聊得热络间,渡口河那边又来电话催他,于是,我们匆匆而别。
望着“眼哥”的背影,我站在南坝向阳的地方,为他点了一个大大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