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源平
2024年初,我在江苏无锡的乡下邂逅一口水井,不禁触碰了思乡的惆怅,于是思绪泉涌,在内心深处泛起层层涟漪。
这口老水井的井口为六块砖砌成,仅能容一个水桶进出,这种井在江南水乡司空见惯。井壁的苔藓碧绿,井里水光幽深,古韵十足。住在井旁的老人告诉我:“这口水井有80多年历史了,滋养了两代人,但自从村里有了自来水,人们就不再饮用井水了,只是用井水来洗衣和清洁院坝。”
目睹这口老去的水井,我的思绪飘向了四川隆昌的老家乡下——杨家大咀村,那里同样有一口古井。几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回老家,再次见到这口老井。它坐落在小河边,二十多户的杨姓村民,据说十几代人一直靠它滋养。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每天从早到晚,随时都能看到村民挑水的身影,还有我母亲佝偻着身子挑水的情景,总是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古井聚集着村子的人气,激发着村子的生气。当井里的甘泉倒入每家每户的水缸时,哗哗的声响,唤醒主妇们围着灶台的热情,让她们尽情发挥起各自的看家本领,无论有米无米,吃好吃坏,她们总有办法从取一瓢井水开始铺陈一天的饭食,原生态的厨房进行曲就这样响彻整个村子。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背井离乡到外地读书,而后成为一名石油工人,从此与“井”结下不解之缘。说起来水井和油气井都是“井”,然而井内流体则大不相同,泉水清澈,油气醇厚,都是来自远古的馈赠。
油气井产出的石油和天然气,助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如同古井的泉水泽润了民生,井水奏响了乡间原生态的厨房进行曲,油气则奏响了更为宏大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曲。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来水进村,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故乡的古井,就此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从此渐渐沉寂。杨家大咀村的村居民舍,伴着城镇化的快节奏,也不知不觉的被小洋楼、小别墅所代替。血管般的自来水管,钻进每家每户的厨房、卫生间,当初几代人挑过的水桶,也被束之高阁。然古井井水并不因汲取而枯竭,亦不因无人搭理而荒废,无论村子如何变迁,它就这样在村旁安详守候。这口古井,是千万个乡村老家古井的缩影。
而油气工业的飞速发展,同样打破了原有的钻采方式。如今,很多老式井口已被现代的采气树代替,然而每每踏上这片热土,我仍能隐约感受到老一代石油人栉风沐雨中的震天号子,热血与铁骨、赤诚与豪情,在历史的穿越中发出了深沉、悠远的回响。
井者,静也。伫立在古井口,感受着井底的泉水汩汩流淌,生生不息;伫立于油气井旁,感受着井底的油气默默运移,井然有序,某种令人动容的精神就这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