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家乡的元宵

□黄可欣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上元佳节。

儿时记忆里,但凡节日时候便是街头到街尾的热闹。尤其春节前后,先是城里长达十天的气氛预热:劳作之余便爱唱唱跳跳的婆婆嬢嬢们得了露脸的机会,纷纷摘去围裙,换上红装,分成6人一组的小型锣鼓队,个个颈挂锣鼓,手拿敲棒,迈着踢踏踢踏的步伐敲响了“咚锵咚咚锵”,喧天的热闹由此穿过大街小巷传进每个人的心里,年关的巨幕就此拉开。而繁忙的串亲访友后,除夕的余韵尚在心间回味,将临的小正月便又使男女老少展露出新的笑容。看龙灯、耍狮子、划旱船、扭秧歌——在车马难见的世纪初时,人们总是携家带口地占满三街六巷,个头小的孩子抱在手里,年纪大的老人站在高处,大家搓手跺脚、闲聊家常,不厌其烦地等候着,直到远远传来一声独属于舞狮人的吆喝,这一头的人群便如接了水滴的油锅先沸腾上一次,紧接着便是汹涌而起的雀跃欢呼,沸反盈天,经久不息。

长大后我问奶奶:“为什么我们这儿初八就要看龙灯?”奶奶说:“咱们隆昌啊,带了个‘龙’字,不多耍一次龙就要天干的。”正所谓“大龙小龙齐出动,初八十五保红火”——这便是我家乡隆昌特有的习俗。

隆昌人祈盼年年受到龙的庇佑,家里的小孩儿要是能在初八这天摸一摸龙灯身甚至龙灯头,便是“摸摸龙,没病痛”。回忆里奶奶总要冲锋一般怀抱我抢占前排的观众席位,而每当灯头的栩栩龙角循着特有的节奏翻涌而来,高举过头顶的大掌小手便瞅准时机一齐触摸哗啦啦蜿蜒而过的彩色龙鳞,手指抓握间,就此摘得吉祥的许诺。祖孙俩于是心满意足地退回至远观的高处,礼让出下一个代表着“健康安乐”的祝福。

奶奶总说:“我小的时候呀,可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在那个时代,一碗掺了几粒米的高粱饭,便要承载自除夕至元宵的全部祈愿。“吃高粱吃高粱,来年红红火火,日子节节升高,以后越来越好。”这是曾祖母传给奶奶的话,是属于奶奶的童年回忆。而奶奶少女之时,也曾是身量轻盈舞姿婀娜的秧歌队中坚。“我印象最深的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那个元宵节,我们村里搞得热闹,女娃娃们都争着要来表演,我也去了。带我们学舞的老师姓张,张老师教的舞步我记得是这样的,左右左左右……”子孙哄闹中,奶奶甩手踏步间便重现了当年的意气风发,随即便是“小鬼头们”一拥而上争相模仿,却也不忘先伸手扶一把老人,又是一番天伦乐景。

“吃汤圆咯!”这时,妈妈端着煮好的汤圆,将气氛烘托至当天的高潮。

北方滚元宵,南方吃汤圆,每到这天,只有吃汤圆是家里不变的习俗。妈妈如往年那般高呼起调道:“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夜里无酒,家人举起装满汤圆的碗“干杯”,高喊“新年快乐”,那些未曾宣之于口的感怀便化成一片红光之中的围炉畅谈。佳节难逢,在跨入自己第26个春前,嚼一口家里煮的汤圆,享受着熨帖到胃里心里的温暖与眼前同家人的团聚,只觉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大抵人生难得共,得团圆处且团圆。

或许有家人在的家乡便是过节团聚的全部意义,唯愿你我,年年佳庆皆如此,岁岁元宵尽重逢!

--> 2024-02-24 黄可欣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6522.html 1 家乡的元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