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有人曾在陈本学简陋的小屋里见过一张颇为奇特的条幅——“不打麻将扑克,少看电视,多读书”。当时,陈本学还是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钻井工。大家不明白,一个钻井工人对自己“约法三章”,意欲何为?
37年后,陈本学已经是集“四川工匠”、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西南油气田公司“十大模范榜样”、优秀共产党员等50多项荣誉于一身的“金蓝领”。在获得“四川工匠”荣誉后,陈本学更是发出了“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的肺腑之言,并迅速响彻企业内外。
直到此时,大家才恍然醒悟,当年他为何要对自己“约法三章”。37年来,“言传身教,重视实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正是这样一个孜孜以求的信念,始终激励着、鞭策着他在创新的道路上不停地探索、攀登。
专注与收获
1986年刚参加工作,还是一名钻井工的陈本学坚定了“当工人,就是要学技术、钻业务,用技能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念。多年来,他抱着一颗不甘平庸的心,一头扎进了技术与业务的钻研中,将干事创业的激情投注在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绝活”。
“空闲的时候,他总是鼓捣着他的‘宝贝’,近乎痴迷。”陈本学的妻子曾这样说道。2017年,雷一^1总站一个并不宽敞的练兵场成了陈本学最初的工作室,角落里堆满了从井站拆卸下来的各种废旧阀门和零部件。
在长期的油气开采一线工作中,陈本学依靠出色的技能本领,致力于采气一线巡诊及钻研难题,先后正确分析、判断和解决了“污水罐呼吸管堵塞”“调压阀结冰”“增压机空滤器易堵”等生产技术难题500余次,为磨溪气田油气高效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陈本学还带领着团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专利,包括“天然气压缩机组空滤装置”“空呼座架系统”在内的10项实用新型专利与1项发明专利,还获得企业级成果奖7项,厂处级成果奖18项,其中“一种天然气清管收发球筒牵引及清洁工具”获集团公司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被同事们誉为磨溪气田“技改达人”,累计为企业创造了35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初生与成长
2016年,陈本学将雷一^1总站16个人的班组命名为“本学班”。
成立伊始,陈本学把“技能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作为班训,并立下誓言:一定要将班组带出个样儿来。他挑灯夜思,伏案而眠,编写了企业级技术标准4项,撰写《压缩机组常见故障与处理》等论文19篇,其中1篇荣获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一等奖。
在他的带领下,“本学班”先后荣获中国石油“绿色班组”1次,西南油气田公司“红旗班组”4次、“金牌班组”9次,他坚守的磨溪雷一^1总站也安全平稳运行超过1万个日夜。
“本学班”的员工也在技能比赛中崭露头角。究其原因,获得川中油气矿“数智技能”职业技能竞赛采气女工金牌的郑明月表示:“班长把收集的废旧设备都解剖了,我们脑海中对设备结构有了画面,工作原理清晰了,能不印象深刻嘛。”这种教学方式逐渐被更多员工认可和推崇,一套包含近10项实际操作的“本学练兵场”由此而来。
2022年6月,“本学练兵场”经过升级打造,正式授牌成为西南石油大学“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成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实训研发场地和“产、学、研”一体化窗口,累计培训学员2700余人次。
磨砺与追梦
2023年8月的一天,气温高达41摄氏度,“本学练兵场”正在进行着“高级孔板阀清洗”实操培训,青年员工雍超生的操作还是不合格,这可急坏了师傅陈本学。培训结束后,陈本学又让雍超生重复操作练习了15次直至达标。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同年10月,在川中油气矿举行的职业技能竞赛中,雍超生在高孔阀操作环节沉着冷静、动作娴熟,获得了满分。
“比赛一结束,我跑到师傅办公室,激动地对他说:没有您罚我15次重复操作,我不可能得满分。”雍超生谈及此事,对陈本学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截至目前,从雷一^1总站走出去的青年员工中,有4名“95后”成长为中心站站长,6人成为各层级劳动模范,5人发展为油气矿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以及油气田公司技能专家,1人获全国技能竞赛金牌,2人获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雷一^1总站被誉为人才培育的“黄埔军校”。
“没有小岗位,只有大事业!”成名后的陈本学依然低调而随和。“获得‘四川工匠’后,我深深感受到,国家和企业为我们技术工人提供了很大的舞台,能让我们展示自己,对我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能让我们实现梦想和价值。”陈本学说道。(张洁 周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