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榕
已经记不起上次回到玉门是什么时候了。记忆中,只留下窗外无垠的黄色戈壁、笔直的柏油路尽头仿佛近在咫尺的祁连山麓,还有寒冷的冬天里一望无际的白……
2023年初,家人们组织了一场回乡游,回到父辈们曾度过半生的玉门油田老城。因为距离和工作的原因,我没能跟随一起。但一张张照片、一个个场景,又重新让我串联起关于这片土地日渐稀疏的记忆。
我出生在玉门油田,记事起就跟随参加石油大会战的父母远去新疆。从小,当别人问起我“你的故乡在哪里”,我总会说:“新疆。”
新疆有孩提时一起长大的玩伴,有万里无云的炎炎长夏和瓜果飘香,有父母常年奋战的一线井场……一点一滴全部融进我的人生里。而玉门(祖父辈们退休后已搬迁至距玉门100多公里的酒泉市),是“逢年过节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它更像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时空片段,没有留下过多深刻的印象。
也许是记忆中的这片土地太过贫瘠,难以在蓬勃而单纯的小孩眼中种下生机。小学时,我曾在玉门石油老城的亲戚那里短暂居住过。走进宿舍大院,红砖楼、水泥地所带来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中庭绿油油的柳树、榆树和鲜艳的牵牛花点缀着必要的生命力。
从小在新疆长大、习惯了极端气候环境的我,却依然被接下来眼前的一幕所震惊:宿舍楼走廊的窗外是漫天的大漠黄沙,没有任何视觉上的过渡,而宿舍楼环抱的大院里则是柏油路面和精心培植的绿化带,这种对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难以想象,在这样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我的父辈是如何背井离乡地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
当他们最初来到这里时,玉门还是一片几近不毛之地。因为一条流淌着“黑金”的石油河,老一辈地质勘探者从四面八方赶来,饮风雪、战狂沙,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卓绝攻坚。今天,石油河峡谷峭壁上残存的窑洞,依然见证着玉门油田那段艰苦的创业历程。
如今,父辈们坚持每隔几年都回到玉门故地重游一番,从每年拍下的照片里,我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三代人居住过的“三三区”小楼陈旧、杂草丛生;过去生产繁忙的老君庙采油厂几近废弃;电影院、歌舞厅外破旧的霓虹招牌低诉着辉煌的曾经……唯有市中心红褐色的巨型石油工人雕像,带着无惧风沙的无畏和坚定,站成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多年前,先辈们带着振兴家国的使命,来到玉门这片陌生的土地;多年后,我跟随父母辗转新疆、来到西南,继续为油气能源事业耕耘。如今我终于明白,户口本上的地址、身份证的号码,都不能承载我对故乡的定义。石油人的使命感是不随时空转移的,祖国哪里需要我们,哪里就是我们扎根的地方。
我已多年未回过玉门老家了。落笔之时,心潮澎湃,思念的心绪也绵延到了祁连山脚下。我将永远记得,我的先辈们曾用身躯在那里扎根,用血汗浇灌出石油人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