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强 特约记者 杨锟
步入耄耋之年的蜀南老气田,有太多“重疾”缠身,气井压力和产能低且普遍产水、井下管柱复杂、地面流程不完善等问题突出。让这样的“老者”重返青春,可想而知,必是一段滚石上山的艰辛之途。
但,前行必有曙光。去年初,蜀南气矿设立了新的箭靶——老气田挖潜年增产气量8400万方。
去年12月31日,经历一年鏖战,蜀南气矿在没有新井投产的情况下,年挖潜增产气量超过1亿方,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再次点燃老气田的“青春火焰”。
细致调研 打牢挖潜基础
2023年春,晚风拂面。蜀南气矿大楼内,鼠标点击声搭配键盘敲击声,附和着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声,好不热闹。电脑屏幕里的时间和窗外昏黄的路灯在提醒着这群人,深夜已至。
为保证挖潜任务目标完成,该气矿成立了老井挖潜攻关小队,像这样的集体头脑风暴是常事,更是紧要事。
攻关小队的技术青年们认真分析数据,摸排每口气井的“前世今生”,对1600多口老气井进行全面复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攻关小队深入各作业区,经过20余次工作对接,通过专人负责,开启攻坚模式,仅用2个多月顺利完成一份详实且准确的气井潜力调查表,筛选出127口剩余储量较大、井筒完整性较好、地面改造工作量较小的井开展自主挖潜。同时,针对自主实施难度大、存在边际效益的老井,则利用外部单位的技术优势,筛选出76口潜力井开展风险合作。
最终,按照分批实施、统筹推进的原则,161口井成为2023年挖潜主角。第一步虽难,但走得很扎实。
创新思维 确保颗粒归仓
历经80年的开发建设,关停井、低效井成为老气田“钉子户”。攻关小队细分潜力类别,“一井一策”制定针对性复产措施,确保老气田挖潜工作挖得深、捞得实。
不囿陈规,在持续优化和完善气井“一井一策”制度的基础上,攻关小队持续输出新点子:比选车载压缩机替代固定增压设备,大幅缩短准备周期,降低运行费用;探索复合工艺措施排水采气模式,帮助不同原因导致水淹的气井有效复产;利用CNG充装回注生产管网进行气量回收,帮助岳126井等2口因测试产量不高、距离集输主管线较远等原因造成的未建产井成功逆袭,年累计增产气量达1154万方。
该气矿还积极构建“1+3”和“1+5+N”的内外结合、三级联动挖潜模式,实现自主与合作挖潜齐头并进。
新认识落地,老井增产潜力被不断挖掘。停产井转变新站位,低压井发挥高价值,零散气找到接入口,全年自主开展措施挖潜82口井,增产气量6000多万方。
同时,该气矿积极借智借力,与地研院等3家单位开展协同合作挖潜。从最初的须家河组到整个老气田,拓宽了挖潜路径,全年实施见效井44口,增产气量近4000万方。
创新思维成为高质量发展最有力的推动手,确保每一方天然气颗粒归仓。
技术赋能 助力产能释放
老气田总是不断用新问题考验着攻关小队的每个人。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黄家场气田部分气井因油压平输压无法正常生产,这可急坏了攻关小队的技术干部。
几个井场、数个星期,技术干部不停穿梭往返,查阅历史资料,系统摸排老井剩余潜力、深入开展工艺措施论证。尝试、失败、再尝试……攻关小队不断论证。不久,有人提出“负压采气”工艺,攻关小队抱着再试一试的念头开展各项工作。只见试验气井瞬量数据曲线开始缓慢波动,最终稳定在每日1.5万方。借鉴这个复产经验,另外3口关停井也成功复产。
思想破冰才能引领行动突围。
攻关小队深入井站录取资料,开展生产动态分析,制定科学开采制度,攻关低成本、实用措施挖潜技术,开展清蜡解堵、抗高矿化度耐凝析油泡排等实验,“一种浮油抽取装置”“一种油水分离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油井降堵剂的加注装置及其加注立方米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为提高老气田采收率积累了经验。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1亿方的天然气产量看似微弱,但每一步都坚实有力。而今老当益壮的老气田在工艺上精雕细琢,聚沙成塔,积小胜为大胜,为蜀南气矿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