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杨百斌:以“满格电”状态奔跑上产路

□周俊 杨文聪

1月3日22时,冬日的薄雾里,杨百斌带着技术员和一线员工在龙王庙东区集气站不知不觉地又忙活了一整天,他已经连续数日在一线开展检维修作业。

35岁的杨百斌是川中油气矿磨溪开发项目部副经理,也是川中油气矿劳动模范。自2011年大学毕业入职以来,他一直扎根在龙王庙组气藏油气上产一线。12年间,他全程参与了龙王庙组气藏试采、40亿方和60亿方产能地面工程建设和开发工作,为龙王庙组气藏上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川油人,在龙王庙勘探开发道路上,我一直在追赶上产的脚步,一步也不敢停留。”杨百斌说道。

学习路上从未停止奔跑

西南油气田公司首席技师廖丁辉对刚进单位时的杨百斌印象十分深刻:“他勤奋、爱学习也爱提问,有时提出的问题给我们的技改革新还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1年7月,杨百斌来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川中油气矿遂宁采油气作业区,从事管道运行、设备管理工作。他渴望成长,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在川中这片热土将自己淬炼成钢,成长为油气生产线上的年轻骨干。

为此,杨百斌没少努力,白天跑井站,了解阀门、设备性能及操作维护保养,参加流程适应性改造。晚上,他把白天学到的知识整理成笔记,细细揣摩,反复推敲。

凭着这股子韧劲,杨百斌在遂宁采油气作业区工作的第二年,就夺得川中油气矿第二批次青年技术管理人员技术技能竞赛银牌,还被评为西南油气田公司管道管理先进个人。

雄心勃勃领命出征

2012年9月,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龙王庙组气藏横空出世。川中油气矿立即成立龙王庙技术管控7人组“先头部队”,杨百斌名列其中。第二年,他就遇到了职业生涯里的第一桩“大事”。

2013年7月,25岁的杨百斌临危受命,加入龙王庙300万试采地面工程建设项目部,负责龙王庙组气藏磨溪204井至东区集气站、东干线等5条约50公里的新建管道施工作业。他果断立下“军令状”:不完成任务,坚决不复返。作为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他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接下来的日子,杨百斌全程参与新老管线交叉点探管、开挖、验沟,一路跟随施工队翻山越岭,共走过4个乡镇、百余个村庄。

“施工队员都是北方人,野外作业条件有限,几乎每顿饭都是大葱蘸大酱就着一碗白米饭,我也跟着吃,一吃就是3个月。”杨百斌回忆。

当年底,龙王庙东区集气站、西区集气站相继投产,听着管道里奔腾的气流声,杨百斌百感交集,他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上产路上的“领头杨”

2021年至2022年,是杨百斌感觉最艰难的两年。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作为磨溪开发项目部副经理,杨百斌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龙王庙东区集气站转水系统优化改造投产迫在眉睫,井站员工十分短缺……

“他一直是个忙碌的人,哪里有故障,哪里最忙,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同事们这样说。

为确保投产安全顺利进行,杨百斌每天早上6时赶到生产现场,22时才能回家,坚持了一周后,他索性把铺盖卷搬到了东区集气站。

面对高温、高压、高产的气藏特点,杨百斌一刻也不敢懈怠,带着技术组彻夜审核资料,风雨无阻地到现场监督检查,东区集气站充满了与时间赛跑的氛围。

“集气站面积不算大,一天下来,我居然走了近4万步,晚上回到宿舍,脚酸得都下不了地。”杨百斌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工作12年来,杨百斌先后组织投运各类站场50余座,年均指挥井站重点施工建设高风险作业300余次。去年,龙王庙组气藏累产天然气超790亿方,再次刷新国内特大型气田天然气生产纪录。这年,杨百斌被评为川中油气矿劳动模范。

12年的艰苦磨砺,12年的孜孜以求,杨百斌一直在龙王庙上产路上奔跑不息。他常说:“川中龙王庙组气藏作为公司基础性大气藏,如今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正是因为在无数个像杨百斌一样的奔跑者的助推下,川中龙王庙组气藏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 2024-01-11 周俊 杨文聪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6097.html 1 杨百斌:以“满格电”状态奔跑上产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