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香
“虚假安全”是一种心理学现象,说的是接近成功的时候,人便有了安全感,精神越来越放松,然而恰恰是一瞬间的放松,反而容易酿成大祸。
有专家解释说,在高度紧张过后,一旦外界刺激消失,人的心理就会产生“几乎不可抑制的放松倾向”。
由“虚假安全”造成的隐患并不少见:临近下班,员工容易将思想由岗位工作向家庭琐事分散转移,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操作不精准;临近项目完工,长期紧绷的安全之弦就会有所松懈,执行制度、纪律、规程、标准不再那么严谨、严格;临近月度、季度、年度末尾,为了冲刺目标任务,就可能违背生产规律,人员加班加点、机械加大负荷,造成人员、设备疲劳运转,埋下事故隐患。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抓好安全生产,始终赢得主动,必须正视“虚假安全”现象的客观存在。无论取得多好的安全生产成绩,实现了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的安全无事故,也不能骄傲自满、麻痹松懈;无论生产任务多么繁重、创效压力多么巨大,也不能把安全与生产对立起来;无论临近工作结束还有多长时间,也要坚持“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严格执行制度规程,否则,须臾的麻痹大意,就可能造成功亏一篑、一失万无的严重后果。
警惕“虚假安全”,要通过思想教育、案例警示,把干部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制度规程、标准规范上来,坚决杜绝侥幸蛮干行为;要把监督的力量向直接作业环节覆盖延伸,生产不停工,监督不断线,以严密监督提升安全执行力、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