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们通过三个阶段50余组系列试验,考察了核心水处理剂的性能,验证了技术的处理效果及工艺的稳定性。”12月15日,安研院博士后唐全武介绍。近日,他与团队完成了天然气净化厂氧化吸收工艺废水零排技术现场试验,标志着西南油气田公司自主研发并推广水处理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西南油气田公司聚焦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气田产出水以及天然气净化厂废水等领域,实现气田开发全过程水资源有效保护管理,支撑油气田绿色高效开发。
净化厂尾气氧化吸收工艺是公司率先发展起来的尾气二氧化硫减排技术,支撑含硫天然气清洁、环保、效益开发。“其产生的高盐有机胺废水主要含难氧化、难断链降解的长链聚合物胺,且超过2%的硫酸盐含量进一步制约聚合物胺氧化降解效果,是国内外公认的废水处理技术难题。”唐全武介绍,“我们不断创新微纳米臭氧气泡催化氧化、高级氧化和回用处理工艺等系列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触发羟基自由基氧化处理技术和水处理药剂,高硫酸盐下有机胺降解率超过90%,处理后的水可用于中水回用,副产结晶盐达到工业硫酸钠Ⅲ类标准。”目前,公司天然气净化厂氧化吸收工艺废水零排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支撑天然气净化厂废水零排放。
“国内外页岩气开发需要使用水力压裂技术,单井压裂用水量约4万方,返排率达到30%至60%。压裂返排液含盐量高、有机组成复杂,难以直接回用,外排水质标准严格,污染物超低去除难度大,国内外尚无成熟经验借鉴。”安研院博士杨杰介绍,公司创新采取多点暂存、回用优先、外排为辅的管理措施,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回用与达标外排处理技术和装置,可适应页岩气开发现场返排液快速、灵活、高效的处理需求,处理后达到压裂液循环使用标准,回用率可超过85%,未回用部分可通过进一步深度处理,实现超低排放和水资源高效利用。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采出水水质复杂,含盐量比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更高,且含一定浓度的硫化物和易挥发难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在回注或外排处置时会产生大量含硫、含盐固废,并面临外排水质有机物超标的问题。针对此类含硫气田采出水,公司研究制定了“硫提纯、盐除杂、水达标”的资源化处理目标,创新形成了无机硫分离提纯、浓盐水分级浓缩结晶、热活化协同臭氧催化氧化等系列含硫气田采出水资源化处理技术,整体处理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西南油气田公司已形成涵盖油气田勘探开发到生产全过程的废水处理技术体系,建成多个集中处理站、20余万方压裂返排液暂存设施和380公里转水管网,每年可节约水资源千万方。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荣获各级科技奖励,多项技术成果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分享,推动了水处理行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