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富饶著称的四川盆地,山脉环绕,江河奔流,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油气资源。从1958年产出天然气算起,四川油气田在这片沃土上已深耕60余载。
回望四川油气田发展史,就是一部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史。
60多年来,四川油气田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发现建成了威远、中坝、相国寺、卧龙河、飞仙关、长宁—威远页岩气等一批气田,开发了常规天然气、致密气、高含硫天然气、页岩气等多类型资源。
2004年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100亿立方米,四川油气田用了46年;2017年跨越200亿立方米台阶,用了13年;而此后各用了3年,就分别跨越300亿和400亿立方米台阶。不断缩短的时间背后,正是四川油气田不断深化地质理论研究,推动勘探开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结出的累累硕果。
60多年来,四川油气田干部员工解放思想、担当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拓展勘探领域,迎来储量快速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在快速上产的征途中,西南油气田公司立足“常非兼顾、油气并举”勘探思路,改变在构造圈闭里找油气的观念,将岩性圈闭、岩性构造圈闭作为勘探新领域,开辟了油气发现新天地。川庆钻探公司积极构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深井、超深井钻完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工程技术创新高地,为油气增储上产、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不断递进的上产速度,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如何将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西南油气田公司强化科技攻关,围绕增储上产重点领域,针对效益勘探开发的难点和痛点核心技术问题,统筹部署重大专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构建以院士工作站、高校六大特色研究中心、集团公司三大技术支持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为一体的“油公司”模式协同创新体,为科技攻关注入创新活力。
搭建国家、省、集团公司、西南油气田公司实验室创新平台,以及成都天然气论坛、天然气青年科技论坛等创新文化交流平台,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奖励,构建有利于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潜能和活力的制度体系,激发创新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让科研创新不断结出硕果。西南油气田公司创新“三古”“三控”理论,支撑安岳、蓬莱、川南页岩气三个万亿立方米大气田的发现;发展完善复杂碳酸盐岩气藏精细开发、页岩气工业化开采等核心技术系列,支撑安岳、川南页岩气两大百亿立方米气区建设,推动致密气、盆地二叠系重大发现和规模增储, 为四川油气田的发展质量、速度和效益持续向好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进步为油气勘探开发插上了翅膀,技术创新为油气钻探打开了新格局。
针对四川油气田新区勘探难度不断增加、老区开发周期日益缩短、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获取难度持续加大等勘探开发难题,川庆钻探公司坚持“引领未来、支撑当前”,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创效,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为四川油气田的快速上产注入动力。
自主创新,突破瓶颈,紧密围绕复杂深井、页岩气、致密油气三大工程技术领域高端装备进行集中攻关,川庆钻探公司成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开发出一批具有推广价值和经济效益的重大成果。CG STEER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的自主研发,一举扭转国内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同比进口购置和服务成本均降低30%以上;CQMPD精细控压钻完井成套装备,攻克了深井、超深井钻完井一直以来面临的“复杂多、风险高、钻不成、固不好”的世界性难题,填补了国内深层油气钻完井必备技术的空白。
攻坚啃硬,提速提效。川庆钻探公司聚焦“数据孤岛、专业壁垒、资源分散”等问题,通过数字赋能,让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集生产组织、实时监控、远程支持、装备监测、井控与QHSE动态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支持平台(EISS)的成功研发,具备动态监控与溢流智能预警的司钻领航仪全面应用,实现了生产动态感知全面化、生产运行协同化、决策支持精准化、风险预警响应快速化,有效提高了钻井速度,降低了事故复杂率,缩短了钻井周期,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以上成绩只是川庆钻探公司在科技创新上的一小部分。在60多年创新实践中,川庆钻探公司创新形成复杂深井超深井、致密油气、页岩气三大系列143项特色工程技术,整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国内第一,页岩气致密油气工程技术领跑国内,井控抢险救援等多项技术国际一流;在国内率先建成油气工程技术智能支持平台,数字化转型走在国内同行前列。
目前,四川盆地迎来天然气黄金发展期,但是盆地地质结构复杂,钻井周期较国内其他油气产区更长,因此对油气技术革新有更旺盛的需求。创新,正成为四川油气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深深融入油气田发展的血液中,为上产500亿不断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本版文字:韩超 杨艺微
图片统筹:郑海涛 韩超
图片提供:韩超 孙茹 李宇 张舜 宋雅琴
刘定勇 肖毅 丰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