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马里,是一名“90后”钻井工程师。今天我将以“非专业”记者的视角,与大家分享海外石油人的奋进故事。
2016年,我前往公司海外项目巴基斯坦的钻井一线,担任技术员,后来成为带班队长。这一干就是4年。
大漠深处的滚滚黄沙,戒备森严的井场铁网,还有皮肤黝黑的钻井工人在夕阳的映射下慢慢老去,是他们给了我到达这里的第一印象,也让我感到了不小的心理落差。
从那一刻起,我就在心底默默许下承诺,决不让他们的故事淹没在黄沙之中。虽然远离祖国、远离繁华,井场外还不时传来阵阵枪声打断创作思路,但为了更好地记录这里的故事,我开始阅读、大量地阅读。读马尔克斯,读徐霞客,读克里希那穆提。他们的坦然给了我在孤独中前行的力量。从《拥抱孤独》再到《坚守》,我的心境愈发成熟。通过不断地写作,我希望让更多人知道石油人的故事。
在与师傅们的朝夕相处中,我慢慢感受到了他们对于工作的热爱,对于生活的豁达,也看到了粗糙的面庞上眼里藏着的光。
无须刻意采访,也不用堆砌辞藻。每当夕阳西下,只需在板房的门槛坐下,泡上一杯茶,随着氤氲的水汽飘向远方,故事会自然流淌而出。
我的师傅老杨是个能人,不论什么难题都难不倒他,但那段时间却常常失眠,只因儿子即将高考,他却没法伴其左右;“高人”张永红,身高1.9米,躬身在低矮的材料房中工作了30多年,却带出了无数个昂首自信的巴国徒弟;“厨师作家”赵小刚,他的双手不仅可以烹制美食,还写出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还有两代都投身于中国石油海外业务的外籍驾驶员,在父亲即将退休时,公司为他举办了退休典礼,而他的儿子自豪地替他继续把好手中的方向盘……中外同事的每一个瞬间、每一张笑脸,我都用镜头、笔头一一记录。
我敬佩师傅们的率真、豁达。很多我觉得难以克服的困难,在他们眼中只如那飘散的烟云,一笑而过、云淡风轻。
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开阔了我的眼界、充实了我的内心,更让我感受到了写作的魅力,领悟到了好新闻、好故事的重要性。3年前,我回国负责宣传工作,有了更广阔的平台讲好海外石油故事。当时正逢新冠病毒肆虐,数百名超期服役的海外员工面临巨大的身心压力。我感同身受。疫情期间出国,归期未知,他们的远行带着奔赴战场的悲壮色彩。
我多次凌晨前往机场和同事家中,记录下他们的出征誓言,也拍下家属的依依惜别。对于超期工作的同事,我们力图用公众号、故事汇等媒体,去讲好、传播好他们的故事。
最让我难忘的是海外同事赵长春。在他出国时,妻子已身怀六甲。因为工作,他坚定地前往海外一线。又因为疫情,直到儿子1岁,他都没能亲自回来抱一抱。彼时,适逢我的儿子出生。初为人父,我内心无比欣喜,也更能理解错过这些美好瞬间的遗憾,伏案时几度落泪。
让人庆幸的是,他们的故事没有被遗忘:微电影《逐梦》获得集团公司新媒体大赛一等奖,《坚守巴基斯坦的他们,回来了》获得川庆钻探公司年度最动人作品,《总统为川庆钻探点赞》《洪灾中的援手》被国外媒体报道,更是拉近了当地人民和中国石油的距离。
在采访中,我看到同事的女儿为身在海外的爸爸感到发自内心的骄傲,也看到加入公司超过20年的外籍同事雷尼对公司的深情告白。我感到那些熬过的夜、写下的文字都有了温暖的意义。
近期,万众瞩目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顺利召开。中国石油作为骨干力量,必将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里,我领略过土库曼斯坦的浩瀚大漠、巴基斯坦的烈日骄阳,也感受过厄瓜多尔的无边雨林。在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土库曼斯坦项目一线记录新时代海外石油人奋进世界一流的精彩瞬间。
我希望能一直讲好海外石油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支持、愿意扎根海外事业,也能帮助当地人民深入了解中国石油和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