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照明
在路上,我偶遇立秋,当第一场秋雨不期而至时,我正靠近一方荷塘。
身上有没有被淋湿?我不知道,但片片荷叶“风起玉珠落”,却再清晰不过了。
雨不算小,洒在叶上,发出细密匀称的声音;落在塘中,荡开交错层叠的涟漪。放眼望去,满塘漫卷素红碧,一片残荷独飘零。
荷塘中央有一个小亭,雨越来越大,我快步奔过去。小亭被荷塘从四面包裹,像是一处心灵的居所,处于小亭,我心下安然,于是,极力擦亮自己的双眼,用镜头去寻找塘里塘外的细节之美。
荷塘中,雨水正迈开脚步左冲右突,一片硕大的叶子承载不住雨水的堆积,显得焦躁不安,似醉汉一般东摇西晃地弯下腰,雨水便倾泻而下。平静下来后的荷叶,又默默地想着自己的过往。
当你仔细观察自然时,会发觉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又是那么熟悉。对大自然的爱、对生活的向往,甚至在路上的状态,都是最美的细节。
“在路上”,世上再也没有比它更动听的字眼了。常年外出采访“在路上”,采访对象或许在心中多了一份期待;新郎迎接新娘“在路上”,新娘在张望中更加甜蜜;孩子回家“在路上”,你的一盏灯温暖了他的心田。
蓦然回首,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里,精彩不仅仅在于荣誉,更多的感动,还是“在路上”。
43岁的吴红,出生在一个石油家庭,3岁时患类风湿关节炎,8岁时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肌肉僵硬如铁,想伸伸手,手臂不能弯曲,甚至连走路的能力也被剥夺了。每天躺在床上,狭窄的空间压迫着她弱小的身躯,正像病魔从四面八方侵袭着她。吴红没有悲伤,她暗暗下定决心,即使坐在轮椅上也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从4岁起,吴红就从别人废弃的卡片上学习识字和图画;13岁时,在一个短期培训班上,她掌握了国画的基本技巧,在反反复复上千次的练习中,终于能用食指和中指的指根牢牢夹住画笔作画。
多年来,吴红创作了400余幅意境深远的国画,多次获得残疾人艺术作品绘画类奖项;《荷花》《红梅》《兰草》等多幅画作获各界知名人士收藏。
虽然描绘过众多花草,不过吴红最钟爱红梅。她常说,红梅有一种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会懂得的坚韧。在绝壁上生长的红梅看似默默无闻,却不畏严寒,以与众不同的方式体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
80多岁的陈恩溥是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采访对象,这位老人家冬天依然在床上铺着冰冷的竹席,他想用这种方式锤炼意志,让自己有一个好的体魄,可以更好地义务辅导留守儿童。
从代课老师到校长,陈恩溥从未缺席过该她讲的每一堂课。退休后,他专门腾出15平方米的客厅,购买上万元的学习资料,就为了给留守儿童讲课。就这样,客厅变教室,饭桌变书桌,木门变黑板,在沙沙的书写声中,粉笔灰纷纷扬扬,时光在默默诉说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校长的一片赤诚。
还有患直肠癌的唐法官,每次外出办案,都随身携带方便面、药品及卫生巾,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吃当事人的饭,以及解决大小便失禁的后遗症;108岁的杨老太唱起情歌,信手拈来;梁大妈在亲人离世后,毅然收养8名弃婴,亲情融融;秦妈妈放弃生意,只因儿子患上了视神经萎缩……
我时时感怀他们生命的顽强,他们用倔强的意志和爱心,为人生中原本苍白的风景描上了最美的色彩。
曾经在一本书里看过这样的句子:远处,是一条暗褐色的铁轨,漫长而悠远……火车偶尔穿过山洞时,让人觉得窒息,但每个穿越巨大黑暗的人,都能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