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万家烟火有底气

张国伟 中石化中原油田宣传文化中心新闻采访部主管、记者 从业16年 个人感言 记者是记录者,也是亲历者。从事新闻事业,我从来不曾后悔,更不曾放弃。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俯下身、沉下心、融入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清晨,北京胡同里大妈熬豆汁的天然气来自这里;正午,雄安新区新工厂里的燃气源自这里;傍晚,“气化河北”的村庄里做饭的炉火也引自这里。这里,就是华北最大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群——中原油田储气库群。

2021年10月18日,中国石化宣布中原油田百亿方储气库群建成投产。100亿方是什么概念?据测算,100亿方天然气大约是5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气量,保障着近2亿人的灶台之火生生不息。

那么,什么是储气库?为什么要建储气库?通俗地讲,储气库就是储存天然气的地下库容空间,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天然气地下银行”。既然是银行,当然可以存取自如。这就是储气库的调峰作用,就像我们有钱了就去存,花钱的时候就去银行取一样。

利用地下储气库调峰应急储备是天然气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达国家天然气利用的普遍选择。因此,中国需要建设一大批地下储气库,使调峰规模逐步赶上天然气消费高速增长的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石化提出在中原油田建设储气库群的设想。

别看我现在谈起储气库底气十足,其实之前可是小白一个,在采访中才了解到这些知识。而让我终身受益的是储气库的建设者,他们不仅给了我底气,也让千万家庭灶台上的烟火有了底气。

宋东勇,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储气库建设者。作为西北大学石油及天然气地质专业的毕业生,他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为油气开发储藏解锁地质结构。

第一次采访宋东勇,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科研工作者同样有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天然气不能保供,老百姓做不成饭、取不上暖,我们科研工作者也应该脸红。”

地下2000多米是储气的主要地带,要想顺利把天然气灌注到这些地下深层的岩石孔隙之间,厘清地质构造、形成立体网络是宋东勇的首要任务。2016年4月,我有幸报道过宋东勇主持的一次中原油田储气库地层分析会,一组组数据,一层层地质结构,宋东勇侃侃而谈,地层深处的风貌如同卷轴一般在我们的眼前铺展开来。

然而,2019年7月12日,我收到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宋东勇因病离世,带着遗憾离开了他倾注了心血与爱的储气库。

在离世前夕,宋东勇还在为储气库注气做着最后的数据分析。宋东勇的徒弟田洪维曾含泪告诉我,师傅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中原油田超百亿方储气库群建成。

在卫11储气库建成投运后,田洪维专程去了趟陵园,亲口告诉了师傅这个好消息。擦干眼泪,田洪维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从宋东勇和田洪维这样的师徒科技工作者身上,我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和专业精神。

2023年,大年初一,在新投运的文13西储气库,我见到了值守在岗的常爱萍。常爱萍干的就是采气工作,从无到有地架管线、建气站,一干就是30年。地下气藏采出枯竭后,她又和同事将亲手建起来的设备、设施拆除掉,利用地下地质结构,建起一座座储气库。自从第一座储气库投运以来,常大姐已经9个春节没在家吃过年夜饭了。

“过年啊,咱们管着千家万户炉火旺不旺,年夜饭香不香,哪敢回家啊!”常大姐还有一年就退休了,我问她:“退休有啥遗憾吗?”“有啊,设计的13座库,还有6座没建成呢,我就该退了,有点遗憾。”

那一刻,我望着这位只会憨厚一笑的石油大姐,突然鼻子有点酸酸的。采访中,我时常会深深地被常大姐这样朴实的、守护了油田一辈子的普通“老石油”感动着。

8年前,我开始接触储气库建设的报道,感受着万家烟火气的变化。与我类似,中原储气库管理中心生产运行管理室的王敏佳是一名标准的“80后”。两年前,女儿才出生,他就接到加入中原油田储气库群建设的通知,投入到火热的大气库建设会战之中。他说:“建设储气库群,让我少了对孩子的陪伴,但能参与建设百亿方储气库群,女儿也一定会为我感到骄傲。咱们石油人的责任就是守护国家能源饭碗。”

从王敏佳身上,我感受到了石油精神的传承,更看到了担当。我时常为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而自豪,也更加充满了力量。

万家烟火不仅有底气,更有福气。储气库群建设还在进行中,我也仍将继续关注,继续将储气库的故事讲给您听。

--> 2023-11-16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5452.html 1 万家烟火有底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