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石油,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高耸挺立的井架,整齐列阵的抽油机,还有连绵千里的输油管线。你们可曾知道,还有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石油运输野战军”在雪域高原、戈壁沙漠、平原丘壑,风雨兼程、夜以继日,为中国石油所属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化的运输保障服务。
我叫张诗悦,是中国石油运输有限公司的一名基层记者。今天,我想讲述一个我采访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故事。那是2022年9月的一天,我和同事一路奔向陕北望不到边际的黄土高原。伴随着飞沙和扬尘,车子在数不清的盘山道上穿行了6个多小时后,进入了距离吴起40多公里的生产现场。
在那里,我见到了忙碌奔波的石油运输人,看到了轰鸣运转的机器设备,却始终不见答应在路口迎接我们的王小伟。我的不知所措引起了一位师傅的注意。听说我要找王小伟,他用手一指:“你看,我们王班长就是站得最高、衣服最脏的那个。”
我走近王小伟。他对我的到来大吃一惊,愣了半晌后,抱歉地说:“哎呀,对不起,张记者,我这一忙,把你给忘了。走走,咱们去那边采。”
记者的素养让我迅速调整情绪,进入采访状态。没聊上几句,一声闷雷响彻山谷,倾盆大雨呼啸而下,一瞬间就把我浇了个透心凉。
“不好,得赶快给设备盖好防雨布!”说罢,王小伟头也不回地冲进雨幕,全然不顾正在进行的采访和站在雨里发呆的我。
1个小时后,我们等来了云开太阳出,却没有等来还有采访任务的王班长。不用说,王班长第2次把我忘了。当我又一次找到他时,王班长再次抱歉地说:“怪我怪我,咱们这次好好去采。”
这一次,我们聊起了他的工作。果然,说起工作,王班长像换了一个人,刚才的忸怩和害羞一扫而空,对着镜头侃侃而谈。
趁着采访的机会,我近距离端详了眼前的这位“拼命三郎”。因为常年风吹日晒,他的脸庞已经黝黑皴裂,手上布满老茧,指甲里都是黑乎乎的油泥,脚上的工鞋就像两个泥丸子包在脚上。
看到这些,我问道:“王班长,你觉得工作苦吗?”他愣了愣神,轻轻地说:“咋能不苦呢。我来这8天了,一口热水还没来得及喝,更别说洗澡洗衣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就连睡觉都得穿着工服睡。”
王班长顿了一下后,继续说:“其实我苦点累点都没啥,感觉最亏欠自己的家人。因为这份责任,照顾不上老人和孩子,每次听到媳妇安慰我‘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有我呢,出车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身体’之类的话,我这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
说到这里,我眼前这位铁打的汉子红了眼眶。是啊,华灯初上,有谁能想到,还有这样一群人在大山深处辛苦劳动;阖家团圆,谁又能想到,还有这样一群人在沙漠腹地默默付出。正是成千上万个“王班长”这样的石油运输人,用自己的坚守和奉献,守护着山外的万家灯火、幸福美满。
“王班长,对着镜头你有没有想对家人说的?”我的话音未落,采访再次被打断。
一个员工边跑边喊:“王班长,路面湿滑,有掉落的碎石,我们的车上不去了,你看咋办啊?”
王班长噌地站起身来:“快,任务要紧,工作不能停。走,去看看!”说罢,就抄起身边的铁锹,冲在了最前面。
来到坡头,大家在王班长的组织下,熟练地铲土、填坑、推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车辆有序上路了。我看着他专注的眼神,知道他再一次把我忘掉了。但是我心中没有半点委屈,有的只是敬佩和感动。生产一线,是他们的战场,也是我们的阵地。在这里,他们挥汗如雨,把初心和使命烙在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上。在这里,我们捕捉感动,把瞬间凝聚成永恒,让精神从这里传递。这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的光荣!
怎么才能算好记者,从我毕业后到扎根基层720多天的工作经历中,我好像找到了答案:一名好记者就是要将脚下粘起的泥土变成笔尖的芬芳,将大山深处的感动化作鼓舞人心的力量。这是一分坚持、一分骄傲。就算前方困难重重,我也绝对不会惧怕。我会继续用双眼去发现石油运输人的美,用手里的笔去书写运输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