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袁和义:钻井是个精细活

□王静

高耸的井架、现代化的设备,川渝大地起伏的广阔山野间,处处充盈着大气磅礴的石油工业之美。壮观、粗犷、豪迈构成了钻井工程的主要元素,这一切,在袁和义眼中,却有另一番深刻的意义。

袁和义是开发事业部川西北联合项目部的一名年轻技术骨干,自2016年从西南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就一直扎根在油气田井工程一线,对钻井工程有着别样的情怀。

提起自己热爱的事业,袁和义眼镜片后面总是沉稳内敛的双眼显得神采奕奕,他说,“我们看到眼前的设备很庞大,但如果把视线放在几千米的井深和直径一百多毫米的钻头尺寸上,那钻井就像在地层中穿针引线,可是个实实在在的精细活,要严谨细致,以科研精神、工匠精神来对待。”

工作没有捷径

作为我国油气勘探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川西北地区气井具有高温、高压、高含硫、超深的特点,这对钻井人而言是一项挑战。为了安全高效地打好每一口井,袁和义把现场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只要时间允许,他都尽可能在井场里转一转、摸一摸、听一听。对现场的所有环节,他都要求自己熟悉掌握,从井下钻进到井口管柱再到井场地面,事无巨细。

通过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川西北部地区开发井的井身质量、固井质量、井筒完整性评价均高于公司指标。在提速方面,九龙山区块平均周期227.34天,较区块指标缩短14.54%;双鱼石区块平均周期328天,较区块水平井指标缩短5.4%;龙岗西区块平均周期346.17天,缩短17.57%。

“干工作没有捷径。”回顾几年来工作的心得,袁和义坦言,“只有现场工作干得扎实,对设备运转和潜在风险了然于心,才能最大程度保障生产运行安全高效有序。”

成功不是偶然

双鱼001-H6井是让袁和义记忆犹新的一口井。

四川盆地超深井施工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该井作为国内首口超9000米超深含硫高温高压天然气水平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为擒获超深井这头“气虎”,袁和义所在团队采用了“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实践成果反哺理论”的工作模式。他与同事频繁往返钻井现场,将一线经验带回办公室,不断完善细化方案。通过依托重大专项、公司科研项目成果,建立完善了双鱼石、九龙山、龙岗西区块的钻井提速模板,极大提升了区块钻井速度及质量。同时,引入复杂动静耦合环境下难钻地层钻前高效破岩快速评价等技术,有效提升了川西地区超深井优快钻井技术。

付出终有回报。去年6月23日,双鱼001-H6井以9010米井深顺利完钻,一举创造了当时我国陆上最深气井纪录。

成功没有偶然,所有实际能力的获得都需要依靠实践。正是怀揣着这样的信念,过去8年的光阴,袁和义乐于在实践中磨炼本领、增长才干,川西北每一口开发井现场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经验就是财富

“搞工程不能只满足于单个项目的完成,更要注重经验教训的总结提炼和有形化。”这是袁和义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认为,工程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就是宝贵的财富,需要及时总结提炼出来,在以后的项目中利用起来,并不断地修正。

为了实现川西北部地区钻井提速,袁和义和同事分析梳理了不同区块地层资料、钻井参数、泥浆性能等多种因素的条件,结合理论研究与多学科实验,推动形成了深井超深井复杂难钻地层安全高效钻井关键技术、深部复杂难钻地层高效破岩关键技术等,实现了工业化应用。

同时,在总承包模式下引入了“建设方—钻探公司—高校—钻头工具公司”联合提速的攻关思路,在双鱼石区块完成3口井的现场试验并取得突出效果。

袁和义积极将现场实践与学术科研紧密结合,以生产实践助力科研攻关、以科技创新反哺一线生产,近年来累计发表学术论文8篇,获得专利授权7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专利奖优秀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身入一线、心系现场。在岁月的光阴里,在井工程现场实践中,袁和义褪去了青涩的书卷气,用执着、坚韧书写了有为的青春。

--> 2023-11-14 王静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5418.html 1 袁和义:钻井是个精细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