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我国在页岩气领域的首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发布的文件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张纸,但它的分量却举足轻重。
今天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述的,就是标准背后科研团队的故事。
什么是标准?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好奇,团队带头人给了我一个形象的回答。他说:“早在秦代,我们就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这些都是标准的雏形,标准也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制定标准?给大家举个例子:就像大家在用不同的试卷答题,老师也没有办法评判谁的分数更高。而制定标准,就相当于给大家发放了同一张考卷。发放考卷的人其实就是标准的制定者。
所以,制定标准,就意味着话语权。
采访前我也曾纳闷,制定标准有那么难吗?是团队成员告诉我,他们曾3次提交这项国际标准的申请。前2次都因为欧美国家的强烈反对,没有获得成功。
在一次谈判会上,国外专家直接质疑:“页岩气技术源于北美,为什么要采用中国制定的国际标准呢?”
面对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让国外专家认可我们的技术!
历经10余次的谈判博弈、1000多个日夜的科研攻关、3000余次推倒重来的实验,团队最终以实实在在的实验数据,获得了国际组织100%的赞成票,实现了从“跟随者”到“主导者”的突围。如今,西南油气田已经牵头制定了7项国际标准,16项国际标准正在培育当中。
一项项标准的发布,不仅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更多的中国声音,更让国外专家看到了我们中国人科技报国、科学求实的精神。
采访结束的深夜,我拍了几张实验楼的照片。明月悬空,像一盏灯,守护着科研人员一个个伏案工作的夜晚,更见证着一场场全力以赴的准备。
当这些科技工作者,用看似轻松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我也在问自己,作为一名记者,我们的标准是什么?而在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要成为一名好记者的信念。我要用会记录的镜头、会思考的笔触,努力讲好属于我们天然气大发展的动人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践行的自立自强,是为国家核事业奋斗终身,无怨无悔!李德生院士践行的自立自强,是扎根于油气勘探,毕生耕耘!
老一辈的科技工作者,用行动点亮精神的火炬,新时代的我们,更要手持星火,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上传承创新,在“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上持续发力,在“端牢能源饭碗”上坚定信心!
作为能源行业中的记者,工作的7年间,我采访过无数科技工作者,也见证着科技带给我们油气田日新月异的惊喜。
我们记录中国最美储气库——相国寺储气库的智慧化建设。它正以更加安全高效的方式,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添西南“福气”。我们记录全球钻井难度最高的万米科探井——深地川科1井的开钻盛况,我们的国产材料和装备已经达到了90%以上。
如今,我们正以科技高度刷新着中国深度。我们记录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背后的能源密码,在这场展现中国特色的青春盛会中,我们的天然气全程为绿色大运添能助力!
今天,科技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的油气事业也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因为得到科技的加持,拥有了腾飞的翅膀。
我为身处这个时代,见证这个时代,更为能够记录这个时代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科研成果的背后,是科技的自立自强,更是中国人骨子里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困的自立自强!
手持星火,目及远方,大家看,未来中国的姿态,必定更加瑰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