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传承有“我”

金雨婷 中国石油报社记者 从业6年 个人感言 做好宣传工作,我们的技术在变、方法在变,但“传承石油精神”“讲好石油故事”的信念永远不变!我将继续传承石油精神,传承记者的理想与追求,努力呈现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好故事。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观看YOU直播节目,我是中国石油报社记者金雨婷。”这是我曾面对镜头近百次说出的开场白。每当说出这句话之后,我就要讲述一个个石油故事。我也在思考,到底从哪些维度才能更好地讲好石油故事,传承石油精神?

首先我发现,传承石油精神,就要理解石油的深度。

5月末时,中国石油报的记者团队来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报道全国第一口万米深井——深地塔科1井开钻。

当站在大漠井场上,我心中为全球首台12000米自动化钻机而骄傲,为干净整洁的现代化绿色井场而自豪,为中国石油向万米深地进军的信心和决心而赞叹!

7月20日,全国第二口万米深井——深地川科1井在四川开钻。这次,记者团队兵分两路,一组来到钻井一线,实地探访;我们则留在北京演播室,准备对话钻井专家孙金声院士。作为万米深井科研攻关的牵头人,孙院士那几天格外繁忙,但他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孙院士说:“直播开钻这种方式很好,能让更多人了解万米深井背后的故事。”

直播过程中,我们给孙院士播放了采访老人、小孩、货车司机的街采视频。当问到“地下万米有什么?”的时候,答案千奇百怪、各有不同,有人说有钻石、黄金,还有人说有地心人、哥斯拉。而当问到“中国人能不能打到地下万米?”的时候,大家却异口同声地回答:“中国人,一定行!”

看到这里,孙院士面带笑容,说:“大家对我国石油科技水平的认可,让我非常感动。请大家放心,我们有决心、有信心,钻成万米深井!”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一定要传承好石油精神的深度,不仅仅是物理意义的深度,更是代表着石油人攻坚克难的勇气与实力!

地层越深,温度越高,传承石油精神,也要传承石油的温度。

9月25日,在感动石油人物颁奖典礼上,101岁的李德生院士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令人泪目,给人力量。颁奖典礼后,我采访了获奖者,有几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

天然气销售公司的关顺伟,投身“气化西藏”工程12年。他说:“一定要让绿色能源的暖风吹遍雪域高原!”采访的最后,我请关经理和妻子摆一个甜蜜的姿势。关经理搓了搓爱人的手,说道:“这些年总是在温暖别人,却没能温暖你。”

华北油田的于晨光,现任河北保定唐县马庄村第一书记。采访时,我问于书记:“今年马庄村的收成怎么样?”于书记激动地说:“收成好啊!我们村今年是个丰收年!”我问他:“还要在马庄村干多久?”他说:“干到退休。干到乡亲们不需要我了为止。”

在颁奖典礼会场,我还看见了来自尼罗河公司的海外石油人。上一次看见他们的笑容是在机场,他们搭乘第二架自苏丹撤离的临时航班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次,他们在会场笑着对我说:“小金记者你好啊!这次我们在家相聚了,真好啊!”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石油人的家,哪里就有记者在讲述有温度的石油故事。

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从深厚的中国石油工业史走来,我发现,传承石油精神,还要传承石油的厚度。

今年是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金秋时节,我们来到大庆,做了3场“追寻铁人足迹”直播。我也无数次听过、讲过铁人王进喜的故事,然而在铁人纪念馆听到王进喜患病离世时,我依然泣不成声。采访时,铁人纪念馆馆长苏爱华说:“今年参观者数量突破100万,创了历史新高。有很多人专门来到大庆,看看铁人。”

在大庆,看着铁人大道、铁人公园、铁人广场、铁人中学……许许多多的铁人印记昭示着一个永远活着的铁人,诉说着人们不会忘记铁人王进喜。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奋斗,是最高的致敬。从大庆回来以后,我们进一步做好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的系列新媒体报道。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十周年。十年融合,我参与着中国石油报社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有力实践。从纸媒、网站,到推文、短视频、直播,我们的技术在变、方法在变,但传承石油精神、讲好石油故事的信念,永远不变!

我将继续传承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传承记者的理想与追求,努力呈现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好故事,坚定地说出那句话:“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国石油报社记者金雨婷,关于石油的故事,未完待续,未来可期!”

--> 2023-11-07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5340.html 1 传承有“我” /enpproperty-->